逆流启明(大明世祖)_第八十七章女驸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女驸马 (第1/3页)

    负责公报的中书舍人,一五一十的述说情况:

    “但凡办报纸,都是地方的士绅,亦或者豪商,如徽商,晋商等,都是有钱的主,倒是不缺钱。”

    阎崇信这些年在内阁中,基本上都掌管钱粮方面,一听到这些,眼睛一亮:

    “这般一看,所有的押金加一起,怕是能抵得过茶税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和茶,一个最普及,一个最昂贵,在商税征收中是力度最大的。

    绍武朝相较于前朝崇祯、天启,对于商税的征收力度是最大的。

    财税的十四个清吏司,就有一个专门负责征收商税。

    各县,则设下分司,专门负责征收一应的商税、农税,绝不会让地方沾手。

    仅仅是绍武十六年,整个大明的茶税,就超过了百万块,达到了两百万之巨。

    而是其中,主要产地来自于安徽,福建,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只要茶叶被收获,立马就征一遍商税,谓之茶税;而如果是出口,这是海关税,就地贩卖,则是坐税。

    换句话来说,仅仅是茶叶,就得来回反复三四遍,甚至四五次税,可谓是朝廷的心头宝。

    而像是酒,大部分就地销售,只有少数才能流通开来,税收虽高,但却不能出口,销售份额也少,一年顶多百万块。

    “既然他们不缺钱?何不按年来收?”

    朱谋则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露出一丝笑容:“据我所知,一份报纸,多者一毫,少则十来文,月售数份,一年的利润可是不小啊!”

    阎崇信轻声笑道:“若是杀鸡取卵卵,倒也不是不行,但凡事要讲究个细水长流。”

    “一千押金,只是门槛罢了,若要举办报纸,必须要年纳百块赋税。”

    “无论经营好坏。”

    这番话,众人纷纷颔首。

    说白了,官场上下,尤其是中央朝廷,最忌讳的就是权力失衡,对于报纸自然不太痛快。

    重重限制,与皇帝不谋而合。

    堵胤锡乐观道:“全国一千六百县,四百府,若是每府一份报纸,一年也能坐收四万块,简单且方便。”

    “而若是上千份,那就不得了了。”

    这番话惹得众人轻笑。

    不过众人心里还是有了共识:商税确实搞钱。

    再之后,负责公报的中书舍人,则小心翼翼的诉说着管理细则。

    首先,报纸不能涉及御驾,诽谤朝廷要员。

    “等等——”冯显宗在第一条就提出了异议:“据我所知,报纸也有着监督官吏之责,使得其有所约束。”

    “依我看,就把品阶定在四品吧?”

    “可——”朱谋点头道:“不涉及省衙,只是知府这等亲民官,倒是可行。”

    中书舍人只能继续道:

    第二,不得设传谣言,诽谤他人。

    第三,报纸不得有辱文风道德……

    第四,报纸前三年不得过县界……

    条条款款,可谓是细致极了。

    “若是官员家中也办报纸呢?”

    堵胤锡瞧出了漏洞:“借此来打击政敌,这可不是什么好法子。”

    “您说的是。”中书舍人解释道:“朝廷规矩,官员基本上都是异地为官,且报纸暂时不出县,打击同僚就显得无有必要了。”

    谈到了这个,阎崇信则补充道:“官员不得私自书写文章等东西上报,须得实名之。”

    折腾了半个时辰,关于报纸的管理细则讨论完毕。

    内阁这才递交给皇帝。

    皇帝看了几遍后,又加上一条:“采取责任制。”

    “若是出现差错,如流言造成损失,则又主编,以及股份一同担责。”

    流程细则一下,本以为民间的舆论会平息一些,但没想到更加的涌动了。

    因为一切都是正规透明的。

    所有人不怕钱多,就怕暗箱操作。

    短短一个月间,北京城中的报纸登记,就超过了三十份。

    很显然,北京城百万人口,各色人等,即使识字的人不多,但市场足够辽阔,足以让报纸吃个熘圆。

    “卖报卖报喽,文才报,最新鲜的三国小说,能看个饱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