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建设兵团 (第3/3页)
再愁水,但到底是地下水,解渴但不解量,水源问题迟早要出问题。 元朝的水源,是从温榆河流域的昌平白浮泉引水,最终汇入瓮山泊,再流向高梁河。 而到了明时,水利系统出现了大故障,皇陵选址于昌平,导致白浮泉水源的废弃,也不再区分玉泉山与瓮山泊之水,且在太液池之南又开凿了新湖,形成北、中、南「三海」,优先承接西郊之水,却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道系统。 北京城内大街两侧植树绿化,同时两侧挖明沟排水泄洪,然后排往护城河,再去海河下游。 水源头出了问题,朱谊汐第一次想到的是密云水库。 但这个工程量太大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工部商议后,将目标对准了西山、玉泉山。 即,将包括卧佛寺、香山碧云寺以及玉泉山一带的泉水,全部通过引水石渠汇入瓮山泊,大加开浚,加筑东堤。 拦蓄玉泉山东流之水,形成一大片水域,瓮山泊的汇水面积比前朝时扩大了三倍。 然后在湖泊的东堤及南北两端,各建水闸一处。 平时三个水闸关闭蓄水,开南闸是通过长河给城内供水;开东闸是给西郊园林和稻田补水;开北闸则是向清河泄洪。 扩大后的瓮山泊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名唤大明湖。 实际上,这是乾隆年间北京郊区出现的第一个水库——昆明湖。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面对一百万的工程时,他毫不犹豫的批准了。 只是,皇帝最心心念念,还是东北处的密云水库。 不过这是一个大工程,距离北京城数百里,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建成不了的,而工部则预计是五年,五百万块。 而从西山的引水渠,则唤作永定河水渠。 这一大一小的两个工程,足以让户部心痛良久。 但谁让这是北京呢? 文武百官的家眷都生活在北京,再怎么不舍得,为了妻儿老小,也得盖章下印。 走了一个之字后,待到中午,朱谊汐就见到了永定渠。 上千头骡马,驮着大量的泥土而去,挥汗如雨的工人们,则不断得挖掘着,辛苦异常。 这时,远处一个负责监督的主事,远远看到一只军队快步而来,仔细一瞧,竟然是侍卫们。 而中央的那马车,不认识喜欢微服 出访的皇帝御驾吗? 眼见此,他忙不迭的召集在场管理,快步而去,一股脑地跪下:「臣等叩见陛下——」 「起来吧!」 刘阿福刚想呵斥几声,车帘就被拉开,露出了一张成熟且俊朗脸庞。 皇帝身着鱼白色贴身长袍,头上插着一把玉簪,手上提着一把纸扇,显得玉树临风,神采飞扬。 「过来说话——」 朱谊汐随口道,那名主事就躬身而行,脸上满是激动。 宠辱不惊,这是内阁大臣的表现。 你一个低品阶的主事要是这样,就显得奇特了。 脚上踏着泥土,一颗颗的沙粒碎土,颇有几分硌脚,此地果然属于西山余脉,不好挖掘。 「这里有多少人?」 皇帝看向了持续劳作的工人们。 「回禀陛下,引水渠这里,有近三千人,都是工部的建设营。」 主事低声道。 所谓的建设营,其实就是大明版的生产建设兵团,工部受到皇帝的启发,从民间招募来乡下山地百姓,让他们专门负责建造事宜。 如官道,黄河堤坝,疏通沟渠等事,都是由建设营负责挖掘做事,而不需要民间的百姓徭役。 这些人就像当兵一样,吃着粮饷专门干苦活,包吃住,每月一块银元。 基本上做个三五年之后,就会拿着积蓄回家盖房买地,娶老婆生孩子。 虽然工部的负担很大,但好处却不少。 首先就是不扰民,可以在春耕、秋收时持续劳作,不破坏民间生产,建设效率极好。 这样的建设营,工部养了近两万人,占据了其部每年预算的三成。 「大热天的,中午就莫要劳作了,会死人的。」 皇帝心生怜悯,开口道:「中午就休息一个时辰。」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