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北巡 (第2/3页)
一清二楚。 这番琢磨让他一笑,想起了今年初礼部上的奏疏。 有个主事言语,说是国土广袤,丁口众多,每年参加会试的越来越多,就连海外的日、朝两国也来士子参与,可酌情增加些进士名额。 毕竟三百人实在是太少了。 现在来看,这名额确实有点少。 想到这,他起身,在一旁刘阿福、羊乐的惊诧目光中,直接来到背后,对着两人笑道: 「二位的言语,在下听得一清二楚,如今倒是有个主意,也算是终南捷径吧,不知可愿听之?」 李自秋与岛津久成对这个男人冒昧而来的举措感到不喜,刚想发作一番,随即听到终南捷径二字,立马就变化了态度。 恭敬中带着试探: 「这位兄台,可是有什么门路?」 「门路谈不上,但却有个漏洞,便捷的很,适合二人,尤其是这位岛津兄。」 朱谊汐看向这位较为矮小的日本人,微微一笑。 后者立马动容,瞳孔放大,嘴唇张了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来这边说话。」 说着,他就带着这两位读书人,来到自己角落临窗的那一桌。 「请喝茶——」 朱谊汐客气了一句。 岛津久成却忍不住了,忙问道:「这位贤兄,在下如猫挠一般,您还是直说吧!」 「无论什么代价,我都愿意付出——」 李自秋虽然没有说话,但表情却是一致。 朱谊汐明白他们的焦急心思,一则消息能够改变一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谁能强忍得住? 「此事入得你我耳,其他人莫要言语。」 他微微低头,两人也识相地靠过来,细细聆听: 「我听闻,琉球府比邻日本,丁口不过数万,但每年却有不少的秀才名额,你们可以入籍琉球府。」 「那里读书人甚少,以二位的才华,区区一位秀才功名,应当是手到擒来,到时候无论是去乡试,亦或者入监,都是可行的。」 「再不济,一个秀才功名,也能参加省试,虽然只是小吏,但也是成为朝廷命官,入了品流。」 此话一出,岛津日久大喜过望,作势想要跪下,但却被架住,脸上的激动怎么也掩盖不住。 相较于渺茫的进士,秀才功名是极其实惠的,进可攻,退可守,这则消息着实价值不菲。 一旁的李自秋则有些犹豫:「恩公,岛津兄家在鹿儿岛,与琉球方言相似,可以轻易的混过去,而我则不成啊!」 「你若是想荣归故里,那就只能老实去考,而真切的想在大明为官,就只能入籍。」 朱谊汐认真道:「登莱沿海一串小岛,你只需去往孤僻岛屿买上几亩地,找官府入籍即可,参加科举不难,但若是想轻易中秀才,只能去琉球府。」 两人千恩万谢,问起了姓名。 朱谊汐则摇摇头,说道:「有缘即可再见,无缘见面也不相识,尘归尘,土归土吧……」 言罢,他就在一群侍卫的保护下,离开了这间酒肆。 回首望去,两人依旧伸长了脖颈,神色激动,他这才摇头,笑了笑。 其实在两人的对话之中,朱谊汐就窥探到了外国士子的艰难。 在大明版的朝贡体系中,按照他的想法,通常不仅能够获得贸易财富,更是让人才自由的流通。 这样一来,就能通过科举这样的制度,吸收各国人才,再反馈给各国。 由此,附庸国的精英阶级就会被收买,科举将成为整个东亚的盛世,加强儒家文化的影响。 而儒家,不就是大明吗? 他本以为,在国子监留个缝隙,让他们参与其中,但却低估了进士的难度。 全国数千人,录取的难度是二十比一,在文化氛围远不及大明的朝鲜、日本,这是极难的要求。 这就相当于让国足直接进决赛,可人家的水平连世界杯门票都拿不到。 长此以往,对于吸收他国人才,增加政治向心力是不利的。 所以,琉球岛移民这个缝隙,其实就是托底的。 成为不了进士,那就先成为秀才、举人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