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大工程 (第3/3页)
此。」 「不过,陛下,经过工部数年来的调理,在凤阳府修沟渠数百条,长近三千里,灌溉土地数万顷,泽国被沃土,此乃依托陛下之福,祖宗恩德……」 「好了,你也别自夸自擂了。」 朱谊汐被说笑了。 真是张口都离不开政绩。 「我知道你们工部这些年的银子没有白花,今日你仓促回京,听说是带回了治水妙方,说说看,朕重重有赏。」 朱谊汐沉声道。 孙江嘿嘿一笑,这才开始说起了两个方法。 借白涂河道入海。 借江道入海。 前者费力气大,时间多,劳民伤财。 后者因势利导,时间钱财都不多,正适合。 皇帝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作为后世人,他当然明白,在两百多年后,黄河将会改道,重新在山东入海。 到时候淮河自然就能重新借用老河道了。 省钱办大事。 「此事是你想到的?」 朱谊汐随口问道。 「老臣不敢居功,实乃一郎中,名唤于成龙者,想出了如此的良策。」 孙江忙不迭道。 「哦?于成龙。」朱谊汐点点头,他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按照第二条良策来,工部的钱财应当是不缺的,你亲自去主持此事。」 说着,朱谊汐心怀激动,直接走下了书桌,拍了拍其肩膀,令后者大为激动。 钱财,精力算什么,只要得皇帝看中,平步青云岂不是小事? 待其走后,朱谊汐这才回过味来,于成龙,好熟悉的名字。 「把于成龙的贴黄拿过来——」 「是!」刘阿福忙应下。 所谓的贴黄,就是官员的人身档案,升官的凭证,吏部稽勋司的贴黄科专门负责文官贴黄, 在唐宋时期时,贴黄一开始写的是文武百官的举主身份,从而选官就任,后来则是通过贴黄解决官员荫叙问题。 「山西人,久试不第——」 「的确是他了。」 朱谊汐叹了口气。 无论在什么时代,清官总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而在中国古代,包括包拯、海瑞、于成龙,让他们成名的不只是清廉,而往往伴随着断案***冤情。 细细的思量,他们这些清官的背后,站着是多少的贪官啊? 也正是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才会得到举世敬佩吧! 「不想了,如果此策真的是于成龙所想,那么可行性将会极高,希望真的能解决掉淮河水患吧!」 朱谊汐一屁股坐下,思虑开始放飞。 而此时的贝加尔湖畔,奉京城所在。 来往的战马不断地出没这座湖边小城,曾经俄罗斯人的样式早就不见了踪影,满清在此修建了一座砖石城池。 一伙俄罗斯人骑着马,带着商品缓缓入城,看着宽阔的城池,不由得惊叹道: 「以前的巴尔古津,只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城,所有人加一起才不过两千人。」 「而如今,其规模超过了五万人。」 「这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意味着财富。」 俄罗斯人贪婪地看着城池内的商铺和行人,赤裸的目光让行人厌恶。 此时,在一处高塔上,顺治与洪承畴正远眺着城内,注意到这支俄罗斯人。 「罗刹人又来了。」顺治轻叹道。 「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饿狼,但凡嗅到了血腥味,就会匍匐着,撅起屁股,小心翼翼地过来试探,企图捞取好处。」 洪承畴冷声道:「听到漠北的战争起来了,罗刹人想要售卖火药,涨价是一定的。」 「罗刹人的贪婪,是止不住的。」 顺治倒是习惯了,语气平缓道:「不过,他们倒是传来了一则消息,明人拿下了漠西蒙古诸部。」 「整个西域被其收复了。」 「不要急,陛下。」洪承畴察觉到了皇帝的紧张和急迫,他冷静地安抚道:「蒙古人没那么容易屈服。」 「只要咱们拿下漠北,漠西蒙古自然而然就会投向咱们的怀抱,所有的蒙古人,并不乐意向着明人。」 「一旦他们拥有选择,必然是我们。」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