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 心生不满大冤种  (第1/3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李靖是功成身退的代表。    每每他都是不争不抢,且见好就收。    他打仗干脆利落,回来之后就立刻交出兵权。    几乎从不参与朝中争端。    而张亮与他刚好相反,是一个恃功而骄的反面教材。    最为致命的,就是他在军中广收义子五百余。    因为罗织党羽被人告发,说他有造反的想法。    最终死于非命。    原本冯一博还以为,王子腾的失势,是因为以军饷之事要挟朝廷。    可现在听了这话才明白,那只是他最后的挣扎。    而起因则是王子腾大开方便之门。    不仅将一众亲朋旧故,还有他们推荐的人都安排到了军中。    甚至,还想插手朝中任免。    他先后保举并收揽不少旧党成员。    这其中,贾政也跟着出了不少的力。    说他罗织党羽,确实不算冤枉。    可王子腾显然不这么认为。    不然也不会说出这样怨气冲天的话来。    至于,他刚刚提到的“别人”。    显然就是景顺帝了。    王子腾昨日从宫中出来,整整一夜未眠。    今日面见冯一博,还满脸的倦容。    可即使这样,也遮掩不住他一脸的不甘。    “一博,我对你的叮嘱,一定要记住。”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一点眩晕。    好在一手撑住窗台,微微缓了缓。    不等冯一博过去搀扶,他就继续道:    “以后千万莫要学我急功近利,你现在是文官,这很好!但你要记住,做官当做房玄龄,只出谋划莫独断啊!”    房玄龄和李靖、张亮一样,都是唐太宗时期,名列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只是,一般提到房玄龄,就绕不开杜如晦。    自古就有“房谋杜断”的说法。    指的就是房玄龄善谋划,但优柔寡断。    而杜如晦善决断,但不善谋划。    一般情况,两人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    而单独拿出来,大多也是夸杜如晦的决断比房玄龄的谋划,更为重要。    冯一博倒是第一次听人单独拿出房玄龄来说。    说的还是要学他只做谋划而不独断。    不过,冯一博只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他在江南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    知道在外征战必然要独断专行。    王子腾当初官至九省统制,奉旨巡边。    如果不揽权,怕是什么也做不成。    而他这一去,虽然饱受诟病,但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    自从他到了辽东之后,几乎是“三天一小捷,五天一大功”。    如果说,捷报频传还有掺假的可能。    那辽东构建的堡垒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    李守中对此都是赞叹不已,还说过:    ….“此防线若是能成,则大魏再添八百里疆域。”    所以,王子腾此时看似在叮嘱自己,该如何做官。    实则,却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很显然,在辽东的独断专行,让他建功立业。    却也让景顺帝心生忌惮。    所以,王子腾的话,冯一博能理解。    但他此时,自然不会发表什么看法。    只是不动声色的看着对方。    说这话时,王子腾脸上的疲倦和不甘,都被冯一博尽收眼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