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人事考虑  (第1/3页)
    海军都督府的外院正堂与隔壁的明远堂格局类似,一张长桌,此时只有华高和朱塬两人相邻而坐,正在翻阅闻造刚刚从北方送来的前线战报。    今日已是七月廿二。    老朱是七月十六抵达汴梁,闻造一同北上,这是第一次送信回来。    相比明州到金陵的两天路程,这边到汴梁,路程超过两千里,单程一次传送书信也增加到五日,这还是不计人力、马力等成本的情况下。    至于史册里常见的‘八百里加急’,实际是很难实现的。不是马力跑不到,主要是,大部分情况下,路况不允许。    再就是,古人对距离的计算很粗略,短距离或许还能准确些,路途一旦加长,那就完全没了准头。    就像最典型的一个,江淮外海的浅滩区域,之前被称为’万里长滩‘,营海司根据纬度测距法实际测量后,其实连一千里都不到。    海军都督府大堂内。    战机瞬息万变,该说的提前都已经说过,朱塬不打算再冒然给老朱提什么意见,但从前方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老朱还是接受了他之前的大部分建议。    比如华高正拿在手里欣赏的两张素描画像。    至正帝父子的画像。    老朱既然让闻造特意把两幅画像捎回来,说明前线肯定已经有了数百张。    可以想见,将来前线各级领军将官手里,都不会缺少,这会最大程度避免至正帝父子不知不觉地逃出大都。    再就是,闻造离开前,老朱刚刚发布诏令,犒赏全军。参与北伐的数十万士卒,不仅各有银钱、布匹赏赐,还要欢庆三天。    这显然是故意的。    熟悉老朱的人都明白,正常情况下,老朱不是个会搞这些花头的人。    既然做了,显然就是给一些人看。    给谁看?    还是至正帝父子。    老朱应该希望至正帝父子认为,明军拿下了汴梁,就已经非常满足,或许不会再急着攻取大都。    朱塬觉得,至正帝父子只要不是太傻,或者,哪怕父子两個猜不出来,但,至正帝父子身边肯定不缺聪明人,也不缺对老朱有一定熟悉的人。但,朱塬也相信,人总是很容易自我麻痹的。    有些时候,哪怕明知道是假的,依旧会不由自主抱有最大程度的侥幸心理。    这不是朱塬信口开河。    这片土地上,那厚厚的数十本史册,记载了太多类似的故事。    就像恰恰是老朱当下所在的那座汴梁城,那一场靖康之变,开始觉得,金人不会打过来的,打过来了,又觉得,他们只是要钱而已,给了钱,转眼又来了,还自我安慰,这城,还是能守一守的,结果……没守住……    华高军阶足够高,很多事情,朱塬也不对他隐瞒,两人纸上谈兵了一个多时辰,转眼到了傍晚。    又被强拉着在这边吃饭。    饭厅内。    看着三个二十多岁外貌端正的妇人亲自端饭上来,朱塬就很无奈。    这是前些日子朱塬给出建议后,华高拉着他亲自帮忙挑选的。大半个月下来,除了营海司的事务,私下里,朱塬被折腾最多的一件,就是海军都督大人的那点破事。    朱塬因此甚至完成外一本书,名叫《科学生育手册》。    华高奉为至宝。    等三个妇人上菜之后又被华高打发走,朱塬看了看坐上各种鱼贝,无奈摇头:“大人,过犹不及啊,就算海货很补,也不能这么吃吧?”    华高已经利索地吞了一只蒜蓉生蚝,闻言摆着筷子朝桌上示意:“青菜,有青菜哩。”    朱塬:“……”    华高囫囵咽下一口生蚝,才道:“翰林,俺真是觉得,照你给的食谱,还有和重生研究出来那方子,近日……不一样呵,就是想和你商量商量?”    朱塬不客气地把一盘青菜拉到自己面前,夹了一口吃着,疑惑:“嗯?”    华高压低了一些声音:“这一月三次,是否少了些,六次如何?”    朱塬摇头:“你至少坚持半年,若实在不行,就是我的方法不管用,你再随意。”    “管用,管用,”华高连连点头:“俺都说了,能觉出变化。”    “那就更该坚持,”朱塬其实不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