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_第20章:出兵河套【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出兵河套【二合一】 (第3/4页)


    洪德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子赵润于垂拱殿发布诏令,任命上将军韶虎为「征胡大将军」,率龙季、羿孤、赵豹三将,以及禹王赵元佲的次子「赵成岳」,率领五万魏武军,征讨河套林胡。

    同时,太子赵润又任命庞焕、司马安、临洮君魏忌三人为副将(偏师主帅),除庞焕率领麾下镇反军外,赵弘润命司马安代掌鄢陵军,命临洮君魏忌代掌商水军,全面强化了河西、河东两部。

    除此之外,太子赵润又任命燕侯赵疆、桓侯赵宣、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为协从军将领,援助主力军。

    此次出兵,魏国共出动「河西军(原砀山军)」、「河东军(包括汾阴军与蒲坂军)」、「北一军」、「南燕军(燕侯赵疆的第三代南燕军)」、「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魏武军」、「镇反军」等九支魏国精锐之师,总兵力超过三十万,再加上国内贵族随同的私军,保守估计兵力达到四十万。

    当这个消息传到中原各国时,各国人士为之侧目。

    要知道十年前,魏国还只有驻军六营总共六支可用于征战的常备军,满打满算只有八万兵,而十年后,魏国却能一口气出动四十万大军,可想而知,这十年来魏国发展的势头是何等的迅猛。

    由于是对外族高调宣战,因此,中原各国人士皆对这次魏国的举动大加赞赏,毕竟中原素来流传有「胡戎威胁论」,生怕有朝一日中原被胡戎侵占,使中原的「上国子民」,沦为披发左衽的异族奴隶。『PS:忽然想到,要不然下本书写五代十国?』

    除了一拨人,那就是韩国的掌权者。

    比如如今在韩国权倾朝野的釐侯韩武,他非常清楚,魏国出兵林胡,就意味着「魏韩竞赛」已正式拉开帷幕,待等魏国驱逐林胡占据河套,或待等他韩国覆灭北方的东胡以及西北的匈奴,两国就将结束当前的蜜月期,展开最终的战争——这场战争,将最终决定魏韩两国在中原的地位,决定谁才是中原的霸主。

    也正因为这样,魏国的出兵刺激到了韩国,迫使釐侯韩武再次向北方增兵,同时,命渔阳守秦开、北燕守乐弈,以及取代原代郡守剧辛的新北原十豪级名将司马尚,三方同时出兵征讨东胡,力求在魏国打赢「河套之战」前,覆灭东胡。

    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韩国北原十豪、渔阳守秦开,一举重创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里。『注:历史上的秦开(鲁王室后裔、燕将)就是这么虎,追着当时最强大的「北戎-东胡」,一路追击到朝鲜半岛。可以理解为,辽东地区就是秦开打下来留给我们后人的。个人觉得,这是一位埋没的名将,相比较重创匈奴的李牧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就是没机会跟那时号称最强大的秦军交锋罢了。另,荆轲刺秦中的那位「秦舞阳(或秦武阳)」,就是秦开的孙子。』

    而期间,上谷守马奢亦横兵于国境外,对楼烦虎视眈眈,防止楼烦援助东胡。

    六月初,魏将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纷纷对河套展开进攻,主攻方向为「河上(上郡)」,此地往西就是「义渠」,而往西北,就是林胡所在的地方——因森林茂密而得名的「林中」。

    这也是「林胡」这个称呼的由来:林胡,即「林中之胡」,说白就是住在森林里以及森林附近的胡人。

    但是,林胡并不会就这么自称,他们只自称为「胡」,就好比魏国子民自称魏人一样,胡在北方民族文化中就是「人」的意思,至于什么东胡、林胡、羌胡、北胡等等,这只是中原人为了区别这些胡民族自己添加上去的,胡人从未承认过,他们有自己用于区分的部落族号,比如「丁灵」、「铁勒」、「敕勒」等等。『注:这些都是音译。』

    六月份,魏军的行动非常迅速,没过几日,便有源源不断的捷报像雪花一样送到大梁。

    而此时在大梁皇宫内,太子赵润难得地来到了垂拱殿。

    他在垂拱殿的正殿,竖起了一块半丈宽一丈长的木板,将一封由工部官员绘制的《魏国地图》挂在了上边。

    而他这边一群以高力、高和为首的小太监们,则每日按照捷报中所言的魏军推进情况,将各路魏军标记在地图上,同时也标记出河套林胡大部落的大致所在。

    赵弘润每日都会到垂拱殿关注这个「实时战况」。

    说实话,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皆是他魏国擅战的名将,根本无需赵弘润过多担忧——当然,赵弘润也并非是担忧,他只是觉得有点心痒难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