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一九五章 论功 (第2/3页)
靼人的决战。 张家口堡出击“凯旋”的讯息,于六月十五中午传到延绥。 三边总督衙门,王琼带着文书去见谢迁,谢迁看到后将邸报放到一边,抬头打量王琼,问道:“德华,你相信此战得胜了?” 王琼摇摇头:“宣府来的犒赏公文中,并未提及此战具体损失,以之前获得的情报看,双方骑兵在张家口外有一场殊死搏杀,至于结果如何……难说,不过现在一切都应以朝廷颁布的结果为准。” 谢迁本想抨击几句,但想到宣府战果也是如此,便感觉自己说话没有底气。 “唉!” 谢迁叹了口气道,“都怪老夫,是老夫开的先河,非要命令骑兵出击,结果自身损失比对手大多了,难道陛下那边也是这种状况?此前不是说陛下在张家口堡并无领兵出塞的意向么?怎么突然选择出城跟鞑靼人打一仗,还弄出个大捷来?真让人看不懂!” 王琼道:“那谢阁老,下一步咱们当如何应对?” “坚守!” 谢迁的回答异常直接干脆,“无论张家口那边是真的获胜,还是杀敌八百自损两千,总归三边没有出兵的道理。到现在都没有沈之厚的消息,全当沈之厚在草原上已遭遇失败,这一战就不用指望他了,一切看宣府最终的战果吧!” 这边谢迁摆明一种态度,无论最终战果如何,都不会出现在三边之地,关键是看宣府那边与鞑靼人大战是怎么个结局。 两年平草原的国策是朱厚照和沈溪所定,此番也是这两位领兵,沈溪出塞后便音信全无,皇帝则在调兵遣将,连延绥的看家骑兵都调去了宣府,如此一来,战争只能在宣府一线爆发,谁都不会强行勒令三边出兵跟鞑靼人作战。 王琼本要说什么,但最后还是习惯性选择了沉默。 谢迁道:“德华,这几天老夫心力交瘁,军饷调拨以及分配粮草物资之事老夫已办妥,若是没有紧要的战场情报传来,就不必再来烦老夫了……老夫现在只需要等宣府那边出结果!” 王琼无奈点头,行礼后告退。 …… …… 王琼回到正衙,心情多少有些忐忑。 面前一大堆案牍,他却完全静不下心来批阅,坐在那儿发愣半晌,突然想到什么,对一边的幕僚吩咐道:“派人去通知侯副总兵,本官要见他。” 外面阴雨连绵,王琼心神不宁之下无心于案牍,在正衙内来回行走,偶尔到门口看看雨势,蹙眉思虑着什么。 一直过了半个多时辰,延绥副总兵侯勋才姗姗来迟。 在总兵吴江和副总兵林恒带兵驰援宣府后,侯勋便暂时协理延绥军务,但本身侯勋在资历和能力上并不足以胜任这个工作。 “大人,您找卑职有事?”侯勋到来,神情有些局促不安,怕王琼因为他平时做事不周全而对他有所怪责。 王琼道:“这两天关于草原上的战报极少,到现在还没有兵部沈尚书的消息传来?” 侯勋迟疑了一下,道:“之前有消息说沈尚书曾出现过,但……这两天又没音信了,也没听说草原上有何战事发生……但……” 侯勋说话吞吞吐吐,最后好像记起什么,欲言又止。 王琼皱眉道:“你可是有什么事情没有告知本官?” 侯勋抱拳行礼:“有个消息,卑职也不知是否跟沈尚书有关,因为是北边过境的牧民传来的,未必能作准……卑职听闻,说是他们的汗部出了状况,似乎是可汗的一个儿子死了,鞑靼人正在哀悼,至于那个王子是怎么死的,却没更多消息传回。” “那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死了个鞑靼王子?”王琼皱眉问道,“为何之前没有任何线报?” “这个……” 侯勋显得很为难,毕竟调查情报这种事,以前他可不会管,所有情报都是直接呈送总兵吴江,他没资格过问。 王琼见侯勋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由再次问道:“那是否有可能,是沈尚书带兵跟鞑靼人交战,把这个鞑靼王子率领的兵马给击败了,甚至那领兵的鞑靼王子也战败而死?” 侯勋点头道:“是有这种可能。” 王琼无奈摇头,显然对侯勋说的话并不怎么采纳,侯勋好似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并不能完全赢得王琼的信任,又补充道: “卑职之前便有听军中的人说,沈尚书率领的兵马不多,定下的策略是诱敌深入……仓促下跟鞑靼人在草原上交战的可能性不大……” 王琼打量侯勋,问道:“这你又是如何知晓的?” 侯勋发现自己失言,低着头不再言语。 王琼叹道:“一直让你调查沈尚书的消息,现在暂时先放放,接下来你着重查明鞑靼王子战死的消息是否确切,再顺着这条线,多探知草原上的情报,现在鞑靼人对信息封锁太严重,以至于草原上的消息很难传递过来,如今北上南下的商旅几乎绝迹,只能多问问那些南下逃难的牧民,你注意善待这些牧民,如此就能从他们口中获悉更多有用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