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两百六十四节 哀鸣 (第2/3页)
据说,那象征着契丹的两个皇帝——红色是左皇帝,黄色是右皇帝。 但…… 今天,却又出现了黑龙旗。 而且,是由四艘巨大的战舰所带来的黑龙旗。 “警戒!”毗舍罗吓坏了,便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错误的选择:“准备战斗!” ………………………………………… 站在甲板上,拿着千里镜,看着远方的城墙上,一个个持着兵器的士兵,爬上城头。 辛庆忌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竟敢妄图持械对抗王师?”他皱着眉头,想了想,就下令:“派几个都兰人去传话,叫城里的人,立刻出来跪迎大汉王师,不然……” “对抗王师,可是死罪!” 如今的大汉帝国,在已知世界中,是无比霸道的。 就像前几年,朝鲜王刘胥的捕鱼船队,抵达扶桑,想要从扶桑人那里租个港口,作为晒衣服和鱼干的地方。 结果,扶桑当地的蛮族拒绝了朝鲜王的船队合情合理的要求,甚至还杀死了数十名渔民。 于是,朝鲜王上书丞相,经过丞相批准后,发兵扶桑。 不过半年,扶桑全境,就尽数为汉军所征服。 而那个曾经拒绝租借港口,甚至杀死渔民的小国,更是全国贵族官员,全部被汉军杀死,脑袋吊在了其国都的城楼上。 而刘胥的四个幼子,则获得了四个堪比其父亲封国大小的封国。 率军征服扶桑的几个楼船校尉,更是功成名就,不仅仅被丞相封为列侯,还都被升迁为将军。 自然,辛庆忌也不会放过任何立功的机会。 也就是如今,还缺乏情报,需要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不然仅凭对面的夷狄做出来的举动,辛庆忌就可以援引丞相颁布的‘汉使自卫令’,将眼前的城市化为灰烬——按照自卫令,丞相授权给任何奉命出使或者出征的将军、校尉、使节,可以采取任何其认为有必要的措施保护自身安全,并维护大汉社稷与国格。 按照另一条早延和年间就已经颁布的诏命,大汉律法,乃是天下万国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汉律。 所以,汉律或者汉令,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 所以,自卫令,哪怕第三国不知情,也会被视作已知。 于是便绕开了汉律的‘不教而诛是为虐’的精神,给与了辛庆忌完全自由的行动权力。 辛庆忌在派出了使者后对旁边的杜悦道:“但愿他们能有这个福气……” 杜悦点点头:“希望彼辈能知校尉的一片良苦用心,莫要辜负!” 此刻,杜悦想起了自己的同窗师弟路黯——当年,路黯为日南郡象林县县令,上任后在其县衙门口贴榜公告,晓瑜象林县及其附近辖区的占人与林邑人:改土归流,编户齐民,先王之德。 公示一个月后,路黯就上书番禹的安南都护府,宣称:下官已尽一切可能之手段,穷所有可能之措施,告上下之民,今已满月,未见异议,伏乞都护派员来县,指挥改土归流,编户齐民之事。 由之,番禹派出三个校尉部,来到象林县,‘指导’象林的改土归流之事。 短短数月,踏破了数十个寨子,捕杀了上千人,将所有占人和林邑人,都送上了去西域的车队。 而他们的财富与土地,则尽数为自番禹而来的移民之手。 做下了这般之事,路黯的名声却非常光辉。 甚至赢得了一个‘仁厚君子’‘有德之士’的名头。 因为,按照如今主流的儒家解释,路黯的作为,确实当的起这样的赞誉。 不以夷狄之无礼,而先告其事,这是有德,不以夷狄之粗鄙,而先晓其法,这是有礼,既告其法,后晓其事,夷狄上下尽皆叹服,无有异议,这就是有仁。 既行仁义,后施恩德,辅之以礼仪,这就是君子! 可恨,当地总有些小人,出尔反尔,顽抗王师,破坏丞相大策,安南都护府,果断镇压,赢得了当地人的一致赞誉。 特别是移民们,纷纷交口称赞。 路黯历任时,象林县户口从原先的三百户,增加到两千五百户。 而这两千五百户,在其历任时,送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