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两百六十六节 变迁 (第1/4页)
长安城。如今已经是永始七年的冬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这座汉室的帝都,和七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整个长安近郊,如今已经是烟囱林立,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钢厂、铁炉,环绕着长安,一直延绵到新丰、万年。 高大的烟囱,从早至晚,不停吞吐着烟雾,长安的空气质量,在七年中下降了不知道多少。 居住于此的市民官员的各类肺部疾病发生频率更是上升了无数倍。 但,没有人有怨言。 因为,正是这些终年吞吐着烟雾的钢厂、铁炉,铸就了如今大汉帝国强盛到无法想象的国势! 一个年产各类粗钢超过一千万斤、精铁两千万斤、铸铁一万万斤的超级重工业体系。 靠着这无法想象的钢铁产量,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 如今,帝国的一百三十八个郡(延和中本为一百零六郡,然而,自永始以来,新拓西域,得匈奴西迁后之土,又分漠南、河湟之地,封建扶桑、扶南之土,并西南属国,共为三十二郡四州之土)皆已实现了农具的全铁器化,内郡的富庶之地,甚至开始普及了全钢农具,各种新式水车与交通工具,也因此不断涌现。 至于帝都长安附近,更是从前年开始,就修筑成了一条用名为沥青的材料建筑的实验性道路。 这条路,环绕长安城,经太学武苑而过,直抵新丰,总长度不过两百里,却花费了国家数万万的资金。 平均每一步的费用高达数千钱。 但,修成后,天下皆赞。 朝野内外,更是都有声音,请求在各地也修筑这样的道路。 因为傻子都知道,这样的沥青路的好处有多少? 那可是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出现泥泞的道路。 自建成以后,从新丰、万年、临潼运至长安的货车,从此就可以日夜兼程的快速行进,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 可惜的是,那名为沥青的材料,提取困难。 如今,汉室也仅在关中的高奴与河西的敦煌,发现了几个提取的矿点,动员数万奴工,日以继夜的开采、提炼,但产量也就每日几万斤而已。 想要满足天下的需求,恐怕有些困难。 此刻,在寒风中,一辆马车缓缓的行驶在这条用沥青铺成的道路上。 这辆马车无比奢华,连车帘都用了金银。 车内,更是极尽奢华,就连车板上,都铺着价格昂贵的羊绒毯。 这是羌人从数千丈之高的高原上,采生活于其上的山羊之绒织就,产量稀少,素来有价无市。 两个娇俏可爱,长着一头金发,褐目高鼻的少女,跪在主人身前的毛毯上,轻轻的捶打着马车主人的双腿。 若有识货人在此,必能认得,这两个女奴,必是西域乌孙、莎车的特产。 而像这两个少女这样品质的极品,则必然是这两国朝贡的贡品。 是只会出现在汉室重臣府上的存在。 “明公,您此番回京,丞相可是要重用了?”在主人的对面,一个青衣文士,小声的问道。 “您言重了……”主人轻笑着:“无论在那里,都是为丞相大业效命,为天下兴盛而用命罢了……” “居州郡也好,升朝堂也罢,于吾而言,都无差别!” “正如丞相去岁所言:居庙堂之高,自忧万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国!” “此真吾辈之言也!” 文士笑了笑,也连忙作揖道:“明公贤德,下官远远不如也!” 但两人心里面却都和镜子一样敞亮。 自延和以来,丞相秉政,天子垂拱,四海升平,天下昌盛。 于是,汉家政坛与士林风气因此为之一变。 朝野内外,都在为丞相当政后作出的种种改变而寻找理论支撑。 包括丞相自己,也在寻求着思想理论上的基石。 于是,荀子、孟子的言论,被人从故纸堆里捡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