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34章 中原定局 (第2/2页)
业初现,稍微有了王者之相。 李自成在襄阳正式建立政权,称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府。 虽然没有建国,也没有改元,但是在大元帅府之下,已经开始设立各级政权机构,进行地方统治。 而在中枢,设立丞相,由牛金星担任。 丞相之下则是六部,各有侍郎负责政务。 这种从上到下的政权体系建设,足以证明李自成的野心。 消息传到明廷中枢,崇祯和文武百官终于感觉到了恐惧。 恰好此时,陕西那边地主士绅的谣言也传了过来。 说孙传庭数月时间不出战,实则为了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对于这种谣言,其实崇祯是不信的。 他很清楚,孙传庭一介文官,没那个本事。 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开始建立政权,切实威胁到了明廷的统治根本,崇祯可没办法忍受。 八月,崇祯以“故延师期,以致楚省不守,根本震邻”的罪名,将吴牲给逮捕入狱。 他还故意将消息透露给孙传庭。 这一下孙传庭明白,自己不可能继续拖延了。 无奈的孙传庭于八月初一,在关帝庙誓师,带着战斗力成疑的十万兵马再次东出潼关。 李自成更加清楚,孙传庭的兵马乃是自己定鼎中原最后的障碍了。 于是他尽起精锐,西进迎战。 孙传庭重新兵临郏县,回到了当初惨败的地方,不知道内心的情绪如何。 反正第一战,以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白广恩和高杰这两个农民军叛徒紧密配合,一个使用火器,一个率领骑兵,打的李自成溃不成军。 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 就连李自成自己都差点成为俘虏。 其实通过这一战就能看出,李自成能够终结明王朝,并非是他的实力多么强大,而是明朝够烂。 惨败之后,李自成痛定思痛,决定利用自身的优势。 他的优势是什么呢? 那就是粮食。 河南已经早早落在了李自成的手中,他还在各地建立政权,安定百姓,因此一时片刻是不需要担心粮食问题的。 可孙传庭却不行。 孙传庭跑到河南来作战,如今已经是算得上是客军了。 而且河南的百姓对明军恨之入骨,根本不会帮忙。 李自成开始避战,同时步步后退,拉长战线。 孙传庭岂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缺粮,让孙传庭只能速战速决。 他只能带着绝望的无奈,率领兵马一步一步走入李自成的圈套。 时值秋日,阴雨连绵,明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李自成派遣刘宗敏率领一万名骑兵从小路包抄明军的后方,切断明军的粮道。 非常简单的计策,但却很有效。 孙传庭仰天长叹,只好回师打通粮道。同时留下陈永福围困郏县,阻击李自成的主力大军。 可到了此时,明军的士兵早已无法忍饥饿。 孙传庭走后,陈永福完全无法约束军队,士兵们纷纷开始逃亡。 极度不利的局面下,白广恩和高杰又发生了矛盾。 孙传庭茫然无措,都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了。鹤城风月的明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