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装了,我是厨神我摊牌了! 第870节 (第2/2页)
个大盘子上,在口腔等肉比较薄的部位垫上一些生菜叶,接着拿一个大盘子扣在上面。 快速翻转过来,猪头就正面朝上扣在了盘中。 拿掉上面的盘子和竹篦,再将已经煮烂的葱姜挑去,整个猪头这才正式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猪头很大,个头完整,加上口腔部位被生菜撑起来的缘故,看上去很饱满圆润。 而猪嘴两端自然形成的向上弧度,配上眯着眼的猪眼睛,仿佛在微笑。 一道菜居然做出了微笑的表情,这对当年吃这道菜文人来说,自然是要吟诗作对赞叹一番的。 淮扬菜有三大特点,平中出奇,淡中显味,怪中见雅。 而三头宴,正好符合这三个特点。 拆烩鲢鱼头代表着平中出奇,鲢鱼头并不名贵,但却因为多了拆烩的步骤,变得美观大气,在平淡中凸显惊奇。 蟹粉狮子头代表着淡中显味,看似清澈见底,淡而无味,入口却味道浓郁,齿颊留香,看似无味,却有着说不尽的美味。 至于扒烧整猪头,则是怪中见雅的代表菜。 猪头,人人弃之不用的贱货,甚至还夹杂着尿盆烹煮的名气,但却被这复杂的烹制方式,做到了大俗之中见大雅,从而登上大雅之堂。 淮扬菜中,只要上扒烧整猪头,就绝对是整个餐桌上的主菜、轴菜、大菜,别的菜品再好,也只能沦为配角。 这就是俗中见雅的妙处。 也是对这道扒烧整猪头的最大褒奖。 唯一可惜的是,做法太复杂,普通人想一尝究竟难度挺高。 自己动手做的话,做不来,拿钱去饭店里吃,也不一定能吃着。 谢保民拿筷子把猪脸调整好,随即吩咐道: “魏乾,用高汤烫点小油菜给猪头做个围边。” “好嘞!” 猪头虽然已经出锅,但这道菜还没做好。 还差长征路上的最后一步——浇汁。 林旭用漏勺将锅里的料渣全都打出来,接着把火调大,等汤汁烧开,用勺子不断在锅里搅拌。 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卤汤中的水分熬出来。 猪头富含胶质,在炖煮的过程中,无数胶质已经融进了汤里,所以根本不用勾芡,直接大火烧就行。 随着水分的蒸发,锅里的卤汤变得越来越粘稠,颜色也越来越红亮。 马志强看着这一幕,好奇的问道: “这卤汤,跟冰糖肘子的汤挺像,都是原汤收紧,都放了好多冰糖,都是颜色红润……这俩菜是不是有啥联系啊?” 诶? 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 在场的虽然都是厨师,不太清楚烹饪的变迁史,但有人懂啊。 戴建利拿着手机,拍了下猪头,又拍了下锅里熬制的卤汤,随即发给了耿立山: “立山先生,店里今天做扒烧整猪头,最后收尾的方法跟冰糖肘子很相似,这两道菜有什么联系吗?” 很快,耿立山就回了条消息: “别说,还真有联系,淮扬菜中的扒烧整猪头,大概率是源自鲁菜,因为《金瓶梅》那本书中,出现过一道名叫冰糖炖猪头的菜品,这应该就是扒烧整猪头的前身。” 金瓶梅成书的时期,也是京杭大运河蓬勃发展的时期,南北方交流频繁,有烹饪技法流传也正常。 古代的烹饪文化传播,基本上就是随着商业发展和官员升迁。 比如著名的宫保鸡丁,鲁菜有,川菜有,贵州菜也有,原因就是当事人在这几个地方为官。 而东坡肉,也随着苏东坡的工作调动传播开来的。 耿立山说完又发了一句: “具体的等我到店里再说吧,林小友做好吃的居然不喊我,这得连罚他三杯!” 戴建利笑着对林旭说道: “得,你把兄弟不高兴了。” “我担心做不好,所以没通知太多人,没想到还得罪人了呢……” 林旭笑了笑,继续用勺子在锅里搅动着。 等到卤汤跟胶一样粘稠,舀起一勺,卤汤在勺中仿佛一大团熬化的松胶一样粘稠。 可以了,可以浇汁了。 他盛着锅里的卤汤,均匀的浇在猪头身上。 这些卤汤富含油脂,同时又有糖液、高汤、胶质等等,色泽油润红亮,香气浓郁绵长,浇在用油菜围边的猪头上,原本枣红色的猪头顿时像镀了一层琥珀。 红润的颜色泛着油光,可太吸引人了! “我去,这卖相也太好了吧?” “看起来就馋得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