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三章:萧禹之死  (第1/3页)
    老大萧定能做到现在这个成绩,是萧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便是在梦里也不曾。    萧定如今也不过二十五岁罢了,就已经是一路行军总管,放眼大宋立国以来,就从来没有这么年轻的行军总管。    即便是以军功起家的萧家老太爷,在这个年纪之上,也不过是一区区的正将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好长一段时间,萧禹的耳边,听到的都是赞誉之词,他自己也深以为傲。    但渐渐的,这种赞誉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僚们有些古怪的眼光,甚至是官家那充满戒备的神色。    这,当然来自于萧定的变化。    西军还真没有拿朝廷多少钱。到现在为止,西军的正式编制,仍然只有三个军。广锐军,定边军以及镇戎军,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万人。    但萧定纵横西北,麾下能够指挥动用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    朝廷只给了萧定三个军的军饷,剩下的,都由萧定自筹。    控制军饷粮草,本来是朝廷控制下面军队的一个极有用的法宝,但到了西军这里,失效了。    因为朝廷对西北,特别是对横山以北的地区,从来没有拿到过真正的控制权。    李续时代是这样,到了萧定时代,仍然是这样。    但这些地方的百姓是,照样也是要交税的。    税去了哪里?    当然是被拿来养兵了。    萧定控制下的军队,比李续更多,实力也比李续更强,因为相比起李续来,萧定对于地方上的经营,也更加的有序。    更重要的是,萧定击败了青塘地区的土蕃部族,完全控制了青塘,又不停地向着西域等地发起攻击,一个又一个的西域城池归服于萧定的旗下,青塘商路,西域商路,如今全都控制在萧定的手中。    萧定修路建渠,鼓励农桑,横山之中大量的党项人被动员下山,定居于土地肥沃的兴灵平原,无数的土蕃游牧部族被鼓动放弃了以往流动的放牧生活,也拿起了锄头开垦起了田地。    用萧定的话来说,就是要建设一个塞外江南。    无数的工坊立了起来,无数的商人蜂涌而去,盐州所产的食盐,已经将陕西路上的官办食盐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这些西北盐商,现在正在向河东路、秦凤路等地扩展。    没有人敢拿他们怎么样,因为谁都知道,他们的背后,站着的是萧定这个庞然大物。    兰四新在陕西路与萧定的较量全都以惨败而告终,这使得这位安抚使在陕西路颜面尽失,说话基本上没人听。堂堂安抚使还没有延安知府程德潜的话有用。因为程圭程德潜是马兴的旧人,在萧定的面前说得上话。    萧定的跋扈之名传扬天下。    朝廷对之无可奈何。    不像李续反意昭昭,总体上来说,萧定对朝廷还是表现出了忠心的。至少,萧定对辽人的恶意满满,就让朝廷对其能更加容忍几分。    一直以来,萧定就没有放弃对辽人的进攻,辽人西京道的耶律环苦萧定久矣。而且在河北路大败的时候,也正是萧定大举向西京道的进攻,也有效地牵制了辽人更大规模地向河北路投入兵力,这才让宋国有了喘息一口气,从河东等地调集更多部队进入河北的机会。    看起来萧定是忠心的,但他的跋扈也是朝廷不可能长久容忍的。    把他收回来,高官厚禄养起来,同时派遣一个能受朝廷控制摆布的将领过去统领西军,便成了朝廷一力想要完成的事情。    荆王谋逆,萧禹牵涉其中,便成了朝廷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名正则言顺,以这个借口招萧定回来,让朝廷站在了道德、大义的上风口。    萧定不回,不忠不孝的名头,便可以套到他的头上,这时节,名声还是很有用的。    萧定回来了,朝廷当然是得其所哉。    高官厚禄,虚头爵位,可以不要钱的往萧定身上堆,以体现朝廷对萧定的看重以及无以伦比的奖赏。    当然,前提是萧定再也不可能回到西军当中去。    不管是官家赵琐,还是首辅夏诫、枢密陈规,都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萧禹并不知道大儿子会不会回来。    做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