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余下的,只有噪音 第880节 (第2/2页)
或是2+0。 尼克斯队内有能力发起这个战术的只有威尔逊和拉乌夫。 拉乌夫的点名以投篮为主,而威尔逊的点名是突投结合,这两人的传球和视野都不及詹姆斯,所以点名威力和持续性明显不如,但这就是一个决胜阶段的战术。 尼克斯必须要有这个战术。 因为开拓者的最强五人组(托、乔、巴、南、萨)存在明显的防守漏洞,必要的时候,一点一个准。 尼克斯的进攻资源和潜力不如开拓者,但双方的差距并非大到不可弥补。 为了今后的会面,尼克斯必须配备齐全的战术。 所以今天,路易让威尔逊先来打点名战术。 首先是威尔逊点名宋韬,黄蜂想要确保人盯人,就必须让宋韬出来换防。 所以这个回合的上线2打2就是威尔逊和尤因对阵宋韬与莱斯。 尼克斯其他三个拉开的无球点是坎普、米勒和拉乌夫,而这三个人又刚好都有三分线上的牵制力。 如果拉里·约翰逊是个丹尼·曼宁式的独角兽,倒是可以选择在底角和篮下之间来回跑,可惜他这个体格,注定不可能大范围奔跑。 退一步说,即便他跑起来了,也没用。 因为他的速度不快,即使再退一步,他的速度能够快得像本·华莱士那样构造防线,他的协防也不足为惧。 宋韬作为蓝领中锋,禁区护筐很优秀,但离开禁区就一般般了。 威尔逊打他,就像打野凯隐遇到对面4ad阵容,那是纯纯的爽局啊。 不过三秒钟,威尔逊骑马射箭,罚球线位置打板命中,宋韬尽力了,但无济于事。 第九百六十七章 事先声张的屠杀 上半场结束,黄蜂落后尼克斯29分。 比赛到这里,可以说已经没有悬念了。 唯一让人好奇的是黄蜂最后会输几分。 “leader lu曾在一场比赛里狂胜对手81分,考虑到场外发生的种种,夏洛特人今晚会很难过。” 许多电视机前凑热闹的达拉斯人骂骂咧咧地切换台。 下半场,尼克斯的战略方向不变,想要持续扩大领先,并借机试验新战术。 除了测试点名战术外,路易还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像斯托克顿,他对自己被替补的事很不满,但穆罕默德·拉乌夫上半场的首发发挥出色,尼克斯能半场领先黄蜂29分,他作为外线的牵制点,同时也是点名战术的发起者之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身为一号位,拉乌夫唯一比斯托克顿出色的地方就是投篮能力。 但如果只是轻描淡写的“投篮能力”四个大字,似乎不足以说明什么。 只有路易知道,拉乌夫的技术特点及其所具有的优越性在这个年代有多么可贵。 斯托克顿不会理解,其他人也不会理解。 但只要拉乌夫保持这个表现,路易的做法迟早会被理解。 拉乌夫换成斯托克顿,尼克斯的进攻肉眼可见地变流畅了。 威尔逊和拉乌夫控球时,尼克斯每个回合所能打的战术非常有限。 这也是路易选择试验点名战术的原因。 因为这个战术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对使用者要求高。 斯托克顿受到拉乌夫的刺激,有意增加了自己的投篮。 刚好,他今天的手感很准,因此站在外线也算是一个优秀的空间点,黄蜂不敢忽视他。 这让威尔逊能够继续实施点名战术。 虽然这是威尔逊第一次在比赛里打这个战术,但他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战术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在这个战术体系里,他只需要尽情地持球攻打对手的防守薄弱点,逼对方包夹再传球给空位的队友就行了。 也是在威尔逊尽情地吃点名战术的红利的时候,路易注意到尤因不惜力地无球掩护。 尤其是给威尔逊的掩护,那架势,每一次都是气沉丹田,恨不得让威尔逊的防守人撞死在自己身上。 如果尤因对别人的掩护只上8-9分的心,对威尔逊,就是10分心外加10分力。 而在以前,他给威尔逊的掩护不说做做样子,最多出六七分力,只要达到掩护效果就行了,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卖力。 “伊甸园事件”给尼克斯内部造成的影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约翰·塞利至今板凳坐穿,除非内线吃紧,否则路易不想在球场上看到他。 因为“伊甸园事件”和威尔逊发生直接冲突的尤因,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误会了对方之后,虽然心存歉意,但并没有立即改变他的姿态。 直到路易那天在走廊里那段让人心碎的“我们都搞砸了”的话语,才让尤因明白,他伤害的不只是威尔逊,还有路易。 他带着亏欠的心情上场比赛,就像《亮剑》里那个当了汉奸的保卫干事。 尤因围绕威尔逊做的所有事,都给路易一种“我欠他的”暗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