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07节  (第1/2页)
    这也是最后环节。    在进入到研究中心以后,王浩和周敏华待在一起,听她说起了确定的技术交换内容,还有接下来学者交流的话题。    之后王浩满是期待的去了会议厅,他和菲利普-罗雷尔坐在一起,开始讨论起交流重力实验研究的问题。    同时,他也查看起了系统——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提升交流重力场强的实验方法(难度:s)。】    【灵感值:9。】    这是来之前新建好的任务,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灵感,来继续增强交流重力场的强度。    阿迈瑞肯的代表团有好几个人员,都是交流重力实验研就直接参与人,和他们进行交流肯定能带来很多的灵感。    这也是王浩的期待。    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交流,在交流重力场强度上继续提升,甚至是有非常大的提升。    所以,他对待菲利普-罗雷尔非常热情,他们一起讨论着交流重力实验,“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个实验的重点在于材料的布局。”    “所以我们采用了螺旋式设计,也确实在场强上有了很大提升。”    “百分之十二,这是我们的研究所能达到极致,但是我认为设计上还能够继续提升,你们的圆形设计,就是一种创新……”    “……”    菲利普-罗雷尔耐心的听着,也偶尔会一起讨论上几句。    当发现王浩确实很热情,一直很认真的说起实验,还举出了一些实验方法后,他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了。    本来想着实验交流是个不断试探的过程,结果似乎变成了真正的交流。    菲利普-罗雷尔都觉得有些愧疚。    看看王浩!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是真正的学者。    当面对研究的问题时,对方非常热情的说了很多东西。    虽然对方说出的东西似乎不实用,而且理解上好像也有一些问题。    但是,也正常。    在交流重力场的研究方向,对方的团队最多只做了一年时间,主要方向还是研究超导机制,而他们在相关方向上,投入了几十亿美元经费,连续做了七年的时间。    对方只能制造十几个点的场强;而他们能制造出三十几个点的场强。    双方全不是一个级别。    不管怎么说,进入到学者之间针对实验的交流,还想着一些技术要保密,而不是敞开了去认真谈,受到的限制就会非常多。    菲利普-罗雷尔感觉自己是在听讲解,而不是真正和对方做交流。    他为此感到很羞愧。    在谈起实验问题的同时,他们也谈起了实验的基础方法问题。    这是交换协议的部分,完成了技术交换以后,他们会一起公开基础部分的内容,以便让其他机构也能参与到研究中。    这个方面,双方是一致的。    一个全新领域的研究,靠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完成的,肯定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需要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才能有更多新的发现,才能在理论上慢慢进行完善。    王浩在研究中心待了有三天时间。    前面两天就是沟通实验相关的问题,最后一天则是讲解了主要内容,也是阿迈瑞肯团队最关心的问题——    交流重力实验和超导理论机制结合的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联系到了理论,也就是王氏几何塑造问题,利用交流重力场的强度作为指标,依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来不断对王氏几何进行完善,就是相互之间的直接关联。    “利用交流重力实验,来研究微观形态的拓扑变化,这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这里,也用王氏几何来做说明……”    “我认为微观形态的拓扑变化,发生超导现象的根本原因。”    “微观形态本身的存在就和导体的电阻以及周围电磁场变化直接相关……”    王浩做出了很耐心的讲解,讲解的还非常的精细,就像是在对待学生一样。    在不断讲解的过程中,灵感值也在不断的提升——    【任务一,灵感值+4。】    【任务一,灵感值+9。】    【任务一,灵感值+2。】    【任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