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34节  (第2/2页)
说道,“我们需要做新的研究,主要核心就是把反重力场叠加在一起。”    “最好是能进行更多场力的叠加,三重、四重,或者是更多重。”    “现在大家想说一下,怎么来设计实验。”    这个实验的论证相对还是很简单的,只是进行反重力场的叠加,可以理解为制造几个力场,让覆盖区域叠加在一起,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    当然其中也牵扯到了现有的技术问题。    颜静当即就说了一下技术问题,“反重力场不能脱离超导体表面,想要实现完全力场的完全重叠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能制造的向上的反重力场覆盖范围是半球形、半椭球形,不管是怎么进行设计,最多就是进行覆盖或者是区域重叠。”    颜静的意思很明确,反重力设备是圆形的装置,制造向上的反重力场,实际覆盖区域是半球形,半球形的下方并不是平面,而是包含超导体材料的部分,形状和超导材料的布局直接相关。    现在制造重叠反重力场,肯定不会考虑超导材料相关的区域,就只考虑上面的半球型区域。    即便是制造两个完全相同的反重力装置,因为不可能放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覆盖区域就不可能完全重叠。    王浩听罢点点头,“确实不可能完全重叠。”    向乾生思考着问道,“王院士,我们的方向是重叠数量最高,还是重叠区域最大?”    “最好都有。”王浩回答道。    “重复区域最大的方案肯定是进行覆盖,也就是制造两个力场,小力场包含在大力场内。”    “如果是三重,那么就制造三个力场,但难度很高,而且制造那么大区域的场力也很有难度,需要很多经费。”    其他人也跟着说起来,“如果只是重叠就容易多了,可以制造几个同样的设备,放在不同的方向。”    “我们现在最高的技术,能制造向上百分之七十三的力场,但是叠加有什么意义?”    “既然王院士说了,肯定有意义。”    “区域重叠确实是最简单的……”    最终会议确定了区域重叠的方案,就是制造三个完全相同的反重力设备,以三角形态边对边进行排列,中心位置就会出现三重力场叠加。    但其他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实验。    过去的无数次实验表明,反重力效果是不能够叠加,制造三个力场也只是连接在一起。    那有什么意义?    王浩并没有进行说明,他的想法还需要实验进行验证,但显然他对于实验非常的迫切。    下午的时候,他马上就安排进行单个设备的测试。    研究中心有三台能制造反向上反重力场的设备,最高能制造出百分之七十三的力场。    但王浩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制造百分之五十力场的设备,因为其制造出的力场向上的区域,近乎是个正半球型。    很快。    设备测试实验开始。    测试是常规的反重力实验,已经进行过很多次,只是对设备进行检验,确定设备没有问题,就参照去制造两台完全相同的设备。    王浩站在远处看着实验设备,他对于测试没有什么期待,就只是参与一下而已。    这时候,他还在思考反重力区域重叠的问题。    反重力场,也就是湮灭力场,重叠以后会发生什么?    “两个区域重叠,就只会连接在一起;三个区域重叠,正常来说,依旧只会连接在一起。”    “但重叠区域,不可能什么都不发生,还需要进行很多相关的的检测,不管是物理特性,还是其他什么影响。”    王浩认真思考着,“一定会发生什么!”    场内的反重力实验在进行着,电力已经连通好,设备开启也就开始了测试。    当看到代表场强的指针发生偏转,再看向设备上方已经知道出反重力场的区域,一道灵光忽然一闪而过。    王浩非常认真盯着那一片区域,忽然想起了徳国普朗克研究院反重力团队,对于湮灭力场性态的测定实验。    那是一个设计很简单的实验,就只是把液体放在反重力场内,液体中悬浮的物体,立刻就漂浮到了水面。    以此,研究团队认为,反重力特性针对的是物质质量,而不是重力系数。    那么反重力区域内的空气本身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