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894节 (第2/2页)
盾的边缘地带,就可能会让把球脱离引力护盾范围。 那么光压发动机只能进行追踪式的实验,情况就会变得有些尴尬了。 研究组当然也想过去测试引力护盾对于卫星的影响,问题是,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高度的温度,直接就可以归在特殊间-谍卫星的行列中,他们并没有可用于测试的适合目标。 如果真的那样去做,还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 至于专门发射测试用的低空卫星,同样也需要和军方部门进行沟通,等于让军方部门直接介入到测试中,还会让其他国家机构注意到,甚至是专门进行监测,就可能会暴露出引力护盾技术,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总之,上空经过的卫星是个惊喜。 一阶雷达做出了的精准测定,并且进行了一分钟左右的追踪,一切的数据都摆在眼前,连后续的轨迹都能计算的很清晰,他们得到了精确的数据,甚至能计算出卫星坠落的大概大致范围。 但仅仅卫星的数据还不够。 这主要是因为引力护盾覆盖范围,强度从中心点向外是逐渐降低的,卫星并没有经过中心区,就只是在外围近乎呈现一条直线划过。 雷达测定的数据很精确,但也只是得到了一部分的数据,比如,平均的引力强度为1.941倍地球引力,释放距离在81公里左右。 “从卫星得到的数据上来看,引力场覆盖范围是8.3公里直径的半球体。” “再根据外围强度的平均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引力场中心区域的强度在2.31倍地球引力左右。” 王浩进行了一个小总结,“按照所计算出的引力场强度、释放距离、覆盖范围来说,若是以光压发动机飞行路径为中心线,释放出两个呈现120度夹角的引力场,就足以保证正前方的安全了。” (ps:场力示意图:o——》》) 【o:发动机;》》:场力】 其他人跟着说道,“范围确实很大,距离也很远,强度也够高,现阶段是足够用了。” “除非正面出现一个庞大到半径超过一公里,并且足够重的东西,否则就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真的有那样一个东西,一阶雷达早就检测到,可以提前躲避。” “主要危险还是那些非常小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很小的卫星碎片或者飘荡的小石子,在太空上,这种东西是最危险的。” “那确实……” 当大家讨论的时候,光压发动机已经悬停在86公里的高空。 引力护盾的实验还是继续进行。 主控舱的测试人员手动控制调整引力护盾的方向,并让其对准空中的靶球,靶球的位置不是在飞船的正下方,而是和正下方呈现了一个角度。 引力护盾释放以后距离还够不到靶球,下一步就是操作光压发动机慢慢的接近靶球。 这也是对于发动机控制体系的检测。 雷达已经锁定了十几个靶球位置,利用小型激发推进喷口的作用,光压发动机可以在高空上朝着任意方向自由的飞行,方向控制上还是很灵活的。 当引力护盾释放范围接近靶球的时候,很明显靶球就开始横向移动,所有的靶球都呈现了同一运动模式,就好像是突然被一阵大风吹过一般。 光压发动机一直追踪着靶球的位置,并控制引力护盾中心区靠近靶球,但最后还是有六个脱离了区域,剩下的则正常被中心区域覆盖。 这个过程用时超过一个小时。 整个过程并不只是测试引力护盾,还测试光压发动机的电子系统,调控性能以及飞行控制性能,等等。 研究组也以此拿到了一系列的数据。 在引力护盾测试结束以后,光压发动机就执行返回基地的命令,过程中测试人员还进行了下降控制。 之后控制室就接管了操作,让光压发动机返回基地。 光压发动机还在返回过程时,控制室已经响起了欢呼声,他们对于发动机返回基地并不担心,因为起降测试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 每个人对于光压发动机的降落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次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引力护盾的效果实在太好了,只看针对卫星的效果,就知道引力护盾是重大的安全保障。 “在太空中,最怕的就是物理性的碰撞,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了引力护盾,再也不担心光压发动机会在太空上和什么东西发生碰撞。” “不管是陨石,还是卫星碎片都不用担心。” 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 他们很清楚引力护盾的重大意义,有了引力护盾以后就能直接对抗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同时也能直接对抗地面的武器威胁。 这个意义实在太大了。 其实研究组最开始就想到了太空中的物理性危险以及地面的武器威胁问题,但关键是他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 光压发动机的块头太大了。 即便灵活性再好、功率再高,因为块头的影响对卫星碎片、陨石群也无能为力。 地面威胁也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