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61节 (第1/2页)
电子源就是加热、光电效应、场致发射或者次级发射——当初徐云在1850副本中使用的就是场致发射原理。 至于离子源就比较多了,啥负离子源、正电子源、反质子源、中子源等零零散散好多种。 加速粒子则主要靠的是磁场和电磁,难点一是加速长度……也就是管道强度,二是聚焦。 在三个模块中,最具备技术力的其实是第三个,也就是分析粒子。 在徐云穿越来的2023年,分析粒子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比如说cms有两级降频,快速判断事件的价值,过滤无聊的对撞事件,筛选有价值的对撞事件。 这种降频技术也叫trigger,两级trigger分别可以把频率降为100khz和1khz。 另外还有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等,华夏的燕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谱仪实验就使用了漂移室。 不过在眼下这个时期,技术就比较原始了。 例如众人面前的这架串列式加速器。 它使用了硅半导体作为探测传感器,因为这种材料能够在粒子对撞中大量的辐射中幸存下来,并且能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测量。 而这种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就是半导体器件中常见的p-n结,这个结构被发现于1940年3月6日。 这辈子导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当对p-n结施加外部电压后,p-n结内部会产生一个耗尽层,耗尽层内有电场。 当一个高能带电粒子穿过耗尽层的时候,会将p-n结的晶格原子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正负电荷。 这些正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就移动到了p-n结的边缘,因此可以被收集起来产生信号。 硅探测器通常用来探测粒子走过的“路径”,如果同时有外加磁场,硅探测器就能探测到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进而计算得到粒子动量。 不过这还只是分析粒子的模块之一罢了。 径迹探测系统和磁场结合能探测到粒子的动量,但是粒子的能量的探测还需要另外的探测系统,那就是量能器。 高能电子或γ光子在介质中会产生电磁簇射,其次级粒子总能量损失与入射粒子总能量成正比,收集到总能量损失即可确定粒子的总能量。 而强子量能器利用强子会在介质中产生复杂的强子簇射的原理,通过测量强子簇射过程次级粒子的沉积能量得到入射强子的能量(也包括少量电磁簇射,不过我不知道剑桥的这台串列式加速器能不能检测到,放句话在这儿防止被杠)。 这台串列式加速器使用的量能器材料是钨酸铅这种无机闪烁晶体,只能探测簇射中的部分能量,远远逊色于后世的cef3晶体或者硅酸镥。 但没办法,时代所限——这已经是目前全球都称得上top1的设备了。 你想让兔子们自己生产出这种水平的设备……在没有徐云穿越的前提下再过15年都未必够,20年才有较大概率搞出来。 视线再回归现实。 在粒子分析开始后。 现场众人便很识趣的没有说话,而是主动走到了另一侧拉了寄吧椅子坐了下去。 有些人直接靠在椅子上养起了神。 有些人则目不转睛的盯着操作台。 还有人从身上取出了《春秋》《伟人语录》之类的书看了起来,其中不少还是手抄版。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 一位梳着短发的女同志快步走了过来,此人徐云并不陌生,正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女院士王承书: “厂长,郭主任,图表已经出来了!” 李觉等人闻言顿时神色一震,一行人近乎同时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随王承书朝操作台走去。 此时赵忠尧正在操作台边看着一份报告,见到众人走来后朝桌上指了指,解释道: “复印件的报告在那儿,内容和我这份一样,一共打印了七八份,你们自己分配着看就好了。” 李觉见状连忙上前一步,飞快的拿起文件看了几眼,然后一把将它又塞给了老郭: “艹,瞎了!” 老郭嘴角一抽: “……” 随后老郭接过这叠复印件,简单的翻阅了起来。 虽然他不是粒子物理方面的专家,但他好歹也研究过奇异摄动理论,对于一些基本的粒子信息还是看得懂的。 “0.51mev……这应该是电子的轨迹波峰。” “1.83mev,看起来像是Σ粒子?就是量级差太多了,不知道是正是负……” 徐云见状不由朝前探了探脑袋,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正Σ粒子。” 老郭顿时一怔,下意识问道: “小韩,这怎么看出来的?” “您瞧瞧这里。” 徐云笑着伸出手,朝报告上的某个地方点了点,解释道: “大概是1954年7月左右吧,默里·盖尔曼先生的格拉斯哥会议上与a·佩斯联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