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六九章:疯狂的设计 (第2/2页)
不得超过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车想要通过这里,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运气不好的话,半天也很难过去。 火车排队等待通行,这已经成为了常态。 虽然现在也不能整车一次性通过,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过,那就多造一些摆渡机车,场站内将火车拆分,一列接着一列的走,所以现在通过黄河大桥,只需要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个指的是从拆分,到组装可以自行离开的时间。 好吧,说回吊桥。 李元吉的这个模型拿出来的那一刻,就引起了众多设计人员的围观。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便提出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说钢绳无法提供这么大的拉力,单单只是撑起这座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在通过火车的话,他们实在是很担忧这座桥的安全状况。 桥塌了倒是小事,万一人也跟着下去了,那可就抓瞎了,下面是水,人又在火车里,一但桥塌了,跑都跑不掉,在随着火车沉入水底,怕是连尸体都难打捞上来。 “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对此,李元吉倒是嗤之以鼻。 “陛下,这可怎么试呀?万一桥塌了……” “就是,三十多米的距离,其实也不算长,大不了增加桥体的直径就可以了。” 李元吉有些无语,这些人的算术简直都白学了。 物理课虽然还没有成为常规科目,但是也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出现在了课本里。 “就以这座模型为主,一比一的建造,然后测试其最大的通过重量,测试出结果之后,将标准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李元吉有些无语道。 难吗?不难,难的是思路。 这么做实验准确吗?未必,但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 看似小,但所用的标准也小,只要有了结果,那一切不就好说了吗? 一根筷子跟两根筷子,所能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 没办法,皇帝下了命令,设计师们只好在工部的院子内做了这么一个测试。 桥体长五米,最高的地方两米左右,其实整个桥面距离地面也就半米的高度,测试嘛,地面距离没必要那么精确。 测试桥的建造速度很快,因为小,在地上挖了个两米深的基坑,然后开始做桥墩。 大约不到十天的时间,这座桥便完工了。 至于测试,这个就更简单了,用最沉重的钢铁,将其放在上面,下面安装一个小滑轮,用拖拉机在一端拉着行进,然后观看桥面的变化。 不断的测试,半个月后终于有了结果,不过却是个令人尴尬不已的结果。 桥没有塌,固定的锁绳也没有断裂,但这只是半个月的测试结果,且测试环境跟真正使用环境也有不同,所以这个结果只能对桥体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他的方面,参考意义并不大。 但即便如此,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与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在不考虑桥体老化的前提下,这种桥是可以支撑火车正常通过的。 于是,测试开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等比例放大,不过同样是在陆地上,但是位置却换在了试验场。 这一次,桥梁的规模足够一台火车头加煤水车厢通过,而且还是双车道的。 一个月后,第二座测试桥完工,开始进入了实际测试阶段。 这一次总算是让人看出了点问题,火车头刚刚上去的时候,能够看到桥梁出现了晃动。 桥还能晃?确定不是桥快塌了? 然而火车顺利的经过了,桥并没有塌,一番检测也没发现什么问题,然后继续测试。 到了后面开始让火车加速或者减速测试,结果是,火车的速度越快,桥梁晃动的幅度就越大,速度越慢,反之晃动的幅度就越小。 但是等比例放大以后的桥梁,依旧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于是,工部决定暂时搁浅渭水大桥的建设计划,让工程兵先去修别的陆地桥,这座桥他们需要长时间的测试才能确定是否可行。 对此,李元吉倒是没有其他的表示。 桥梁这种问题,能够谨慎一些还是没错的,况且就算大桥修好了又能如何? 又不能让全程立即通车,早一天跟晚一天有什么区别吗? 况且咸阳距离长安又不远,就算这座桥没有修好,火车到了咸阳以后,在通过卡车运往长安不也一样吗?虽然费事点,但总比冒着危险强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