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863节 (第2/2页)
落下泪来。他无声地抹了抹,站到一旁。 李琮展开,一字一句轻轻念着,声音先是沉郁,之后愈发悲愤,念到后来,竟是声泪俱下。 “呜呼哀哉!尚飨!” 直到念完最后一个字,李琮竟是踉跄退后了两步,跌倒在地。 “殿下!” 百官皆大吃一惊,纷纷上前搀扶。李琮却是悲痛至极,无法起身,情绪久久不能平静,满面泪流地看着天空。 “殿下可是担心薛郎一去,贼兵攻破长安?” “不,我与长安共存亡,何惧之有?”李琮道:“我所悲者……颜公祭婿,而我祭侄……” “殿下这是何意?” 李琮情难自控,拍着腿,大哭道:“薛白乃我二弟李瑛之子,与我名为君臣,实为叔侄,情如父子啊!” “什么?” “殿下这到底在说什么?!” 大部分官员都是惊讶错愕的,却也有小部分人此前就听过一些传闻,如今终于得到确认,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可要让所有人都相信,并不简单。 尤其是李琮的四个儿子,俱是不信,上前扶着他,七嘴八舌地质疑。 “阿爷莫非是弄错了?薛白若非孤儿,那也是薛锈之子才对。” “是啊,阿爷一定是误会了。” 李琮摇了摇头,道:“当年之事,我是亲历者,岂有不知的?” 他拉过李俅的手,柔声问道:“四郎,一直以来伱只有两个兄长,可知为何你是四郎?因为你还有一个三兄,正是薛白。” “三兄已经夭折了。”李俅道:“从小阿爷就告诉过我。” 李琮不擦泪痕,以讲述的口吻娓娓道来。 “此事我不说,是为了保护他。世人皆知三庶人是被武惠妃冤枉的,可当时没有一个人敢说,只有一个六岁的孩童敢于直言,拿着李瑛的遗书,要去圣人面前控诉武惠妃。” “武惠妃的心腹见了,当时便打伤了他,混乱之下,负责督办此事的李琎救下了他。我赶到之时,他已幽幽转醒,我说‘随大伯走吧,往后当大伯的儿子’,你们知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请大伯收养我的阿兄阿弟,可是,阿爷不能没有了儿子,我得继阿爷的香火’。我骂他是傻孩子,告诉他活着更重要,他却说‘过继出去就是承认阿爷有罪,可阿爷是冤枉的’,我当场动容,请李琎网开一面。” “李琎答应我会保护这孩子,找了一具相似的尸体让圣人相信李倩死了,把人送到了薛锈的别宅里。却没想到,那别宅很快也被抄没了。之后的事情,你等就都知道了。这些年来,李倩化名薛白,却从未放弃过为三庶人案平反。” 李琮话音方落,杜有邻已跟着大哭了起来。 这哭声触动了百官的伤心事,众人想到自从圣人一日杀三子以来,国事日坏,终于导致了如今的局面,纷纷恸哭。 连着李琮的四个儿子,也是抹着泪,后悔没有早些与薛白相认。 李琮让边令诚把那一封《祭婿文稿》展开,让百官能够看到那纸卷上颜真卿悲愤之下写出的字迹,给人一种极强烈的视觉冲击。 “自武氏怂恿圣人杀三子,十六年来,国事日非。” 他以抑扬顿挫的语气,公然指斥乘舆,却也在树立着自己的威望。 “父皇宠信胡逆,终酿成大祸。今我与诸君同守长安,欲重整山河,从何事起?!” 杜有邻被他煽动情绪,拜倒在地,恸声喊道:“请殿下平反三庶人案!” 百官中当即许多人纷纷附和,却也有人对此深感忧虑,如今圣人出奔,太子擅自推翻圣人定的谋逆案,那便与谋逆无区别。大敌当前,内斗再起,平添变数啊。 但这些担忧阻止不了李琮。 “薛白身负大冤,不忘李氏宗社,履艰危之际,身当矢石,尽节用命,奈遭天妒,殒于国难。我有子侄如此,宗室有子孙如此,犹不能还他一个名字吗?!” 语罢,李琮手一抬,高喊道:“拿笔来!” 马上有宦官备好了文房四宝,李琮收拾了哭得散乱的胡子,过去,提起笔便写就一封为薛白恢复宗室身份的诏书。 那封《祭婿文稿》还展示在那里,很快,另一封诏书也被展开。 薛白虽死,却也由此多了一个名字,李倩。 *** 杜宅。 后花园里,杜妗难得清闲下来,坐在廊下赏雪。 杜媗走了过来,也是披麻戴孝的打扮,柔声道:“你达成他的心愿了。” “没有。” 杜妗摇了摇头,马上否认了这个说法,道:“阿姐太喜欢他了,却不了解他,他想要的从来都不是当李氏子孙、不是当李隆基的孙子。这些只是手段,为了他的野心,多脏的手段他都愿意用。” “二娘啊。” 杜媗长叹一声,泪水如珍珠般滚落。自从消息回来,她茶不思、饭不想,已清减了许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