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926节 (第2/3页)
今日已有美婢在,上前接过,将玉石递在李隆基手上。 他眯起老眼看去,见上方有几道天然形成的纹路,分明是两个字。 “天回。” 李隆基喃喃念着这两字,沉吟道:“何意啊?” “天回,天回。”卢杞也是思索着,之后恍然道:“臣以为,该是‘天子回銮’,陛下至此,一定会很快平定叛乱,回銮。” 李隆基点点头,明知这是地方官员安排的,却不宜破坏了这种吉利,遂抚须大笑道:“天佑大唐,传旨,将此地改名天回。” “遵旨。” 卢杞才领了旨,便听说远处有驿马奔来。 如今这个南京朝廷初立,他们最是关心各地的动向,第一时间便召驿使上前报信。 “捷报,捷报!王师已击退叛军,守住长安!” 然而,十分尴尬的是,那驿使是关中派往各地报捷的。他出发之时,崔乾佑刚刚从长安城下退走,而他一路狂奔,此时还不知圣人已到了蜀郡。 当他不停喊着捷报,被领到李隆基面前时,自然不认为这是圣人。非但不行礼,反而道:“你们蜀郡的官员太容易被骗了,圣人就在长安,怎会在此?!” 李隆基自是不会与这等小卒一般见识,当旁人怒而问罪,他反而摆摆手,赦免了这驿使的罪,详细问了长安城的情形。 待得知薛白请回圣驾,带着高力士、陈玄礼、杨玉环回京,他的眼神中就闪过愠意。再听得那“圣人”昭告天下,平反三庶人案,封薛白为北平王,那股愠怒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 “恭喜陛下!” 忽然听到这一句,李隆基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李宓一脸喜色,禀奏道:“正应了‘天回’之祥瑞,太子殿下守住了长安,陛下很快便回銮了。” 他驻守蜀地,镇压南郡、防备吐蕃,在军务上做得也许不错。可显然不是一个擅于揣测圣意之人。 李隆基心中不喜,已生了罢免李宓之心,却是点了点头,淡淡道:“朕至南京,为统筹兵马粮草,使关中破敌。回銮不急于一时。” 挥退这些不识圣意的臣子,他只留下崔圆、卢杞,问询他们对事态的看法。 “臣以为,这不是坏事。” 先开口的是崔圆,他感受着李隆基的怒气,发现李隆基已经冷静下来,便道:“忠王既已称帝,覆水难收,便不会再退位,而庆王虽守住长安,夹在忠王与叛军之间,其粮草补给,必依赖于蜀郡。臣以为,当传旨于庆王,命其自尊奉圣驾。” 他的意思是,还是有办法控制住李琮、薛白,重夺权力的。 李隆基虽厌恶薛白,却也认为这是最顾全大局的办法,点了点头。 然而,卢杞却有了不同的意见。 “臣以为,忠王虽不会再退位,却可奉陛下为太上皇,且以太上皇之名莅国事。今庆王守住长安,得民心所向,若迎陛下回銮,必置陛下于空阁。” 他的意思更简单,只比较李琮与李亨之间,谁更需要李隆基。 如今的情形是,他们虽可通过蜀郡控制长安的粮食,但看为人处事,李琮与薛白反而比李亨要不受控得多。 李隆基权衡着此二人的意见,终于缓缓道:“传一封旨意给李亨……” 第484章 幸蜀 长安,皇城。 自从李琮暂时任命颜真卿为宰执以来,颜真卿若非在守城,一向是在尚书省处置国事。扭转了从李林甫任相以来形成的私宅务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