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972节 (第2/2页)
却都没留意到,无非两种情况,一是看守他的人带走他的,二是他自己走的。换上一套小黄门的衣物,趁人不注意混入人群。”薛白问道:“当时可有甚吸引了队伍视线之事?” “有,一个军汉的马匹失控了。” “高参?”薛白沉吟道,“若让我猜,是高参带走了李适。” “那是谁?” “与沈氏私奔之人。” 杜妗恍然大悟,道:“如此我就明白了,李适想必是早几日被打了一顿之后,就预谋去寻生母。” “随他去吧。” 薛白忙着应付史思明的大军,还有平叛所需的大量粮草缺口问题需解决,懒得理会这等小事。 杜妗却问道:“你可知李适失踪之事,长安城里有诸多猜测?” “想必与立储一事有关?” “李琮以为是你要拦着他立储。” “拦不住,郭子仪早已来信要求李琮立其子为储了。”薛白道:“我也已答应他了。” “可惜,我们这次没争到。” “不重要,大唐废掉的太子少吗?声望与功绩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薛白才刚向封常清、郭子仪许诺不以皇孙之名争储,换来了关中的安定,眼下并不适合插手此事。但他认为眼下可以趁着李琮立了储君,把李隆基接回来,把李琮的帝位稳固住。 *** 豫王府。 窦文扬正襟危坐,低声道:“奴婢只怕豫王中了离间之计。” “中使是说?” “有人趁着苕郎出宫时带走他,恐怕想故意让豫王怀疑圣人。” “我断不敢作此想。” 窦文扬遂附耳过去,低声说了几句,李俶点点头,允诺道:“放心,我心中有数。” “那就好。” 李俶沉吟道:“我想写封信给郭子仪,陈述利害,请他上表支持陛下立储,可烦中使设法送到河东。” “如此,就太好了!” 窦文扬大喜。 在他看来,长安城风波诡谲,李适失踪一案疑云丛丛,牵扯国本。所幸,他一双慧眼看破了个中伎俩,成功阻止了薛白离间皇室。 数日后,郭子仪、封常清等人果然正式上表,要求李琮立嫡子李俅为太子,李琮欣然批允。 此事,是天子掌权的第一步李琮有了窦文扬这样的智囊,也见识到了李俶与郭子仪的关系亲密,信心大增。 *** 很快,各方消息,以及一些当权者的私人动向都被打探清楚并送到杜妗面前。 杜妗看过,不由嗤之以鼻,道:“还真当自己聪明,可笑死我了。” 第509章 让位 李琮立太子的同时,朝堂上也任命了诸多官职。 比如,颜杲卿被任为御史大夫、兼东都留守,张巡被任为汴州刺史,并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显然都是冲着江淮的粮草。 当时随薛白在常山举旗反正的河北官员,以袁履谦为首,包括饶阳太守卢全诚、清河太守李萼等人也纷纷被加官,他们当中很多已在李光弼勤王时随着退到长安。另外,被薛白策反的河北叛臣,比如严庄,也得到了要职。 哪怕是被薛白策反之后又曾倒向李亨的独孤问俗、李史鱼两人,也被他招募为雍王府录事参军,给他们继续效力的机会。 这些人大多数是河北人或与河北关系匪浅,了解河北局势、同情河北处境,正是薛白特意选出来解决河北问题的。 “不得不承认,河北又乱了。” 中书门下的大衙内摆着大沙盘,薛白指点着,道:“最新的情报,叛军蔡希德所部还在攻取上党郡,完全包括了潞州城。陛下已下旨,让郭子仪救潞州,如今郭子仪与蔡希德对峙于漳水,但此前朝廷内乱带所来的消耗、混乱,还待解决。” 又岂能没问题?一般而言,连皇帝都换了,像郭子仪这种在外掌兵的大将必须回朝向李琮表态献忠,朝中这种声音很多,还是薛白力排众议,要求郭子仪直接率军救潞州。但将心未定、粮草不足,郭子仪安抚将领都难,一时也难以取胜。 “李光弼这边,则不得不退守到这里,河阳。” 薛白指向了沙盘上一个地处黄河北岸、离孟津渡不算太远的地方。 便有官员问道:“李光弼为何后撤?” “如何能不后撤?”薛白道:“史思明十三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绝不止是为救安庆绪,意在洛阳。李光弼若败,其后方诸州县连粮草尚不能筹措,岂能挡住?到时洛阳再次失守,谁担得起?” 他能体会到李光弼的处境不易,不仅是李光弼,如今在河南的张巡、王思礼、李晟等诸将也是焦头烂额。 “河阳城算是洛阳门户,进可收复河北,退可守卫洛阳,是稳妥之策。” 颜真卿对李光弼的战略还是认可的,可脸色依旧忧虑,道:“倘若史思明趁李光弼立足未稳,立即南下。河阳城池不及修缮,粮草不及储备,甚至河南、淮南诸地官员还未服朝廷调令,恐怕守不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