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985节 (第2/3页)
皇帝,改元“顺天”,立其妻辛氏为皇后。 但他却没有立史朝义为太子,只是封其为怀王。 十一月,河北大雪纷飞。大燕皇帝史思明终于扫除了内部的纷乱,率军南下,准备在年节之前收复洛阳。 他将兵马分为五路,亲率中军主力走蒲津度,攻打驻在河阳的李光弼;命大将蔡希德驻于壶口,防止上党的郭子仪出河东,杜绝了后顾之忧;遣令狐彰率五千人由黎阳渡黄河,取河南的滑州;命史朝义走白皋渡;命周贽走胡良渡。 除了阻拦郭子仪的蔡希德部,其它四路兵马约定将在渡过黄河后于汴州会师。 *** 大雪之中,黄河已有结冰的趋势。 有人顶着烈烈朔风,走在黄河南岸,极目望向北方,眼神中忧心忡忡。 他不过四十多岁年纪,却已满头白发,十分瘦削,两颊深深地凹陷下去,颧骨如铁一般。 风吹乱了他的胡子,却没能吹动他眼神里的坚定神色。 此人正是唐廷新任命的汴州刺史,张巡。 “使君!” 有骑士从风雪中赶来,不等马停就利落地翻身下马,把一件厚袄披在张巡身上。 “使君怎穿得这么单薄就出来巡河?” 南霁云说话时,嘴中不断冒出白气。 他一腔热血,气息自然也热,呵出的白气都比旁人的更大、更浓。 “有好消息,朝廷的公文到了,汴州抗敌,一应粮草朝廷已令南边从运河送来。”南霁云道,“执此文书,贺兰进明再想扣留我们的粮草便是大罪。” 张巡素来知贺兰进明为人,担心他还会找别的借口拖延,道:“你令一队人再往宁陵一趟,催促粮草与援兵。” “喏!” 南雯云又掏出一封信,道:“使君,这是雍王的来信。” 这封信上是何内容,他却不甚知晓了。 张巡接过信,看了一遍,眼神透出些思虑之色。 薛白在信上向他询问了他对一个人的看法,那是如今朝廷在河南道官职最高,权力最大之人,李祗。 李祗是宗室重臣,唐太宗之曾孙、吴王李恪之孙,神龙年间被册封为嗣吴王。天宝年间,他出任东平太守,因安禄山造反,李隆基便授他陈留太守、河南节度使,另加封为太仆卿、宗正卿,让他主持河南道的形势。 当时,郑州、洛阳相继失守,李祗一直待在东平,一度还避到泰山一带,与朝廷隔绝开来,又不像张巡等人直面叛军,鏖战不止,声势并不高。 但他的地位摆在那里,且山东一带不是主要战场,还算安宁。李祗作为节度使,实力颇大,是河南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李亨投降李琮之前,李祗得了太上皇的诏书,也曾举旗要讨伐薛逆。 如今,薛白来信问张巡对李祗的看法,既可能是防着李祗趁史思明作乱时对他不利,又或是借机对付李祗。 一边是雍王,一边是嗣吴王,张巡看着这封信,不由露出了为难之色。 *** “吁!” 南霁云在一座高大的城池前勒住了缰绳。 他连呼吸都冒着白气,抬头看去,透过漫天的雪花,能看到城门上的“宁陵”二字。 而去年他前来请贺兰进明出兵救薛白不成,愤而射在城墙上的那支箭已经不在了。 他对贺兰进明的怨气也可以就此消弭,毕竟眼下国家多难,齐心平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才是要紧的……前提是,贺兰进明愿意配合。 递了牌符执着公文,领着二十人进了城。南霁云却没有见到贺兰进明,只被安排着在驿馆住下。 “这是紧急军情。” 南霁云晃了晃手中的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