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1150节 (第1/2页)
等韦芸迎上来了,他才问道:“頵儿近来在忙什么?” “阿郎发现了?”韦芸道:“他啊,近来与几个同窗迷上了什么‘格物’,争论能否造一个能更方便船只远航的东西,叫什么罗盘的。” 她说的时候有些不安,因颜家家教极严,颜真卿往日一向督促颜頵学经史子集,不喜儿子把时间荒废在这些奇淫巧计之上。 加上他反对朝廷花费大量财力物力造海船,只怕是要生气。 怪的是,颜真卿闻言只是点点头,道:“没有胡作非为就好。” “你往日对他可不止这点要求。” “德行修养的要求没变,可我近来想着,未必要让他出仕为官了。” 韦芸大为不解,问道:“这是何意?孩儿们自有造化,阿郎反而让他弃了前途不成?” 颜真卿问道:“今年上元节很是热闹吧?” “是啊,比过去五六年都热闹,倒有几分天宝年间的兴盛景象了。” “大唐中兴之兆,可是连你也看见了?” 韦芸笑道:“妾身是妇人,不知国事,唯懂得只要朝廷不给百姓加负担,那就是好兆头。” 颜真卿抚须而笑,道:“眼看着要大唐中兴了,到时我便功成身退,我们回琅琊隐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你说如何啊?” 韦芸一愣,她在长安待得好好的,可从没想过要离开。 若是杜有邻与卢丰娘说要隐退,卢丰娘必要说个没完,可韦芸就善解人意得多,点了点头,道:“阿郎可是因为那些传闻?不过是眼红颜家今日的富贵。” “被人眼红,那就不是好事啊。” “阿郎若决定要走,妾身自是没有二话,只担心孩子们担了这么大的担子,没人帮衬着,尤其是小殿下。” 她的心意,当然还是不走。 颜真卿也有志向未了,若问本心,也是不想走。 他其实已经犹豫了很久,最终下定了决心,在心中自语道:“只有走了,才能向天地自证心迹。” *** 过了年,薛白主动提议到洛阳就食,以缓解三峡漕运的压力,把空闲出来的人力物力组织起来开荒。 此事元载极力反对,上表称朝廷完全有能力通过漕运、和籴等诸多办法,筹措到关中所需的粮食。 于是,等到小朝议时,薛白忽然问道:“战乱以来,河阴、集津、三门等大仓都因战火而损毁,漕运也未疏通,粮草转运岂不吃力?” “回陛下,半年内便可重建、修复。” “那算时间,需再征六七万民夫吧,国库出得起这份工钱?” 元载隐有吃惊之色,犹豫片刻,道:“臣以为是值的,此事早晚要办,愈早办朝廷愈划算。” 薛白不说话,只等了一会,崔祐甫便开口了。 “陛下,臣听闻刘宴上了一封奏折,提出‘缘水置仓’之法,乃在裴耀卿‘转漕输粟’之上更进一步,以江、汴、河、渭四条河流不同习性置仓,他请亲往选址置仓,并督造漕船,杜绝转运使司所造船只不耐用且苛扣工费等陋习。” 说着,崔祐甫似不经意地瞥了元载一眼,又道:“故臣以为,元载所议操之过急,此事宜从容规划。” “善。”薛白道:“既然国库还有余钱,不宜放着不动,钱像水,得流动起来。众卿以为,可否放春苗贷给百姓,春天放出去,秋天收回来疏通漕运,限年底纳足,年息……就定个一二分吧。” 此言一出,殿中百官有大部分人脸色大变。 “陛下!” 也不知谁太过激动,语无伦次地唤了一声,便要出列。 薛白却已云淡风轻地一挥手,道:“那么大声做什么?来日再议,朕乏了,散了吧。” 他登基以来,越来越容易乏了。凡遇到这样时候就说一句“乏了”,然后等百官的反应。 这日,官员们各自到了衙署就议论不停。 “朝廷放贷,与民争利,岂是好事啊?” 也有人小声议论道:“你们不知道吗?今上在潜邸以前就是开钱庄的,计算得厉害。” “此事只怕不妥吧。” “年息二分……” 没有人敢在颜真卿、杜有邻面前议论此事。 中书省的官廨中,两人对坐着,颜真卿先开口问道:“今日提出此议,陛下事先可有与你通过气?” “不曾。”杜有邻摇头,忧愁不已,道:“这可不是小事啊。” 这当然不是小事,薛白说的是年息一二分,还是限年底纳足,什么意思呢?若有农户在春天借一百钱,收成之后还钱,按最晚的时限算,需还一百一十钱或一百二十钱。 而如今民间借贷,相熟之人或抵押借贷大概也是一二分的月息,至于高利贷,年息一倍的也是常有。换言之,普通农户真到了要借钱的时候,常常是春天借一百钱,秋收之后要还两百钱。 至于一些趁人之危的,特意赶在荒年、灾年借高利贷给农户,为的就不是这一倍的利息,而是田地。 官员们口中“与民争利”的“民”之一字,指的未必是那些农户。 当然,这政策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