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1160节 (第2/3页)
为脚踏实地、徐徐渐进之法。” 他自知说的多了,道:“颜公,我并非要为崔家说话。若真是出于维护崔家,我不必如此犯颜直谏。” “我知道。”颜真卿点点头,道:“可圣人想要下猛药啊。” “我反对的就是猛药。”崔祐甫问道:“颜公近来为何许多事都站在圣人那边?” 颜真卿感慨道:“那也得是圣人有理才行啊。你曾是寿安县尉,我问你,你在任时最大的政绩是什么?” “若不算我与圣人一起办了偃师的漕运大案,便是征税了。” 崔祐甫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朝廷衡量地方官政绩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税赋,而县尉的本职之一就是催税。 “我在任期间,清点田亩、开垦荒地、修整吏治,使逃户归乡耕种,按时缴纳的租庸比前一年多了三成……” “你看看这个。”颜真卿递过了一撂厚厚的公文,“你的功绩是不假,可你离任后不到一年,那些田亩与民户还在吗?” 崔祐甫接过,仔细翻阅,发现自己在任时缴纳的赋税数字颇为突出,是前后数年都没有过的。再看田亩,亦是如此。 看起来,就像是继任他成为寿安县尉的是个庸才,不到一年,就把原来回归乡里的农夫逼走了。 再往下翻,寿安县在册的耕田数量在开元七年达到最高,之后就在逐年下降,到了天宝五载,就已然比高宗年间还要少了,而上缴的租庸调却还在增加。而他在任时带来的增长,对比开元年间,只算九牛一毛。 “你当年的功绩,是高门大户给你送的礼。但改变不了那些百姓的命运,你走没两年,他们又全都拿回去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颜真卿说着,也想到了自己任长安县尉那些年,缓缓道:“徐徐渐进虽好,但也容易被蒙蔽,被阳奉阴违,大唐开国已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非大刀阔斧则不能示朝廷之坚决。” 崔祐甫道:“大唐并未到需要大刀阔斧的地步。” “我们要的不是维护安稳,而是中兴,是治理出一个更加辉煌的盛世。” 崔祐甫不知所言,看着颜真卿,觉得他被天子影响得愈发深了,说话的方式也愈发像了。 而他也大概知道了他们的野心。 诸如修改唐律使主家三年才能买卖奴隶这样的方法太慢了,他们想把奴隶制废除了,让逃户无处藏身,让高门大户不能借此来隐匿田地与人口,这还只是他们要做的第一步。 *** 这年秋天,朝廷又为增加参加科举的人数,多加了一道童试。 规定只要通过童试,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不论年龄大小都可应试,童试又分为三场,第一场县试。 相比于以往选拔乡贡最大的不同是,朝廷为了鼓励贫寒子弟科举入仕,特意下诏,县试成绩优异者可进入县学读书,有号舍可住,按月发给粮食。 新政策刚开始施行,颇多人都在观望。而原本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是国子监就是乡贡,早已有了科举的资格,因此,参加童试的大多都是一些才学平平,对仕途并未抱有期望之人。 开试当天,砚方非常紧张。 他到了寿安县的考场,听到周围的议论,大多数都在说,只要能成为县学的廪生也就知足了。 “袁志远。” “袁志远。” 小吏连唤了两遍,砚方才反应过来,连忙上前,应道:“是我。” “搜身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