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1133节 (第2/2页)
这么一说,杜有邻反而更忧心了,道:“那,仆固怀恩真的有造反的可能?” “当然。” 元载四下一看,招了招手让杜有邻附耳过去,低声道:“我以为,打压仆固怀恩之事,操之过急了。更不宜与收复凉州一并进行。” 杜有邻道:“移地健去岁便已犯境,如何还能放任仆固怀恩不管?” “那也该以安抚为主,一个留后之位,许便许了,我等多的是手段除掉仆固玚。” 元载显然知道这件事一直都是杜有邻在办,现在是故意施压,借机拿捏他。 所幸,此前薛白已经与杜有邻先通过气了,他也不是全不能应付。 杜有邻遂道:“此事的关键,还看郭子仪是否已经进了灵武城?” “郭公老矣,孤身前往,于事何补啊?只盼他无恙。” 元载摇摇头,不再多言,请杜有邻在前面走。 杜有邻知道,接下来朝臣们肯定都会是类似这样的态度,深深叹了一口气。 果然。 今日议事的官员们到了偏殿,先是一部分人对杜有邻表达了慰问,接着,就有人开口指责起来。 “杜公,令郎做事恐怕也是太鲁莽了些,何必激怒仆固怀恩啊?” “不错,现今杜誊逼反了仆固怀恩,他身死不提,还给朝廷带来大祸啊!” 听到后来,杜有邻不由恼火。 他便以薛白当日的态度,喝问道:“你等字字句句皆在畏惧仆固怀恩,把朝廷的威严置于何地?!难道朝廷便该姑息纵容这些跋扈将领吗?!” “年年打仗,钱粮何来?杜公会变得出来吗?” “是啊,是啊。” 一提到打仗要的钱粮,百官都是头疼,叹息声一片。 反而更多人埋怨杜有邻的儿子逼反了仆固怀恩,丢下这烂摊子给他们收拾。 这番场景,气的杜有邻直跺脚。 “圣人至!” 终于,薛白抵达了大殿,官员们顿时鸦雀无声。 薛白不紧不慢地走到龙椅前,也不坐下,就站在那审视着他们。 就是因为他平时常常是这冷峻的态度,所以他的上元宴气氛很不热烈。 “知道朕在看什么吗?” 薛白不等他们吵闹,先发制人。 “朕在看你们当中,到底还有没有硬骨头……” 第591章 决心 从薛白的视角看,历史上唐廷对藩镇的绥抚太过软弱,反而堕了朝廷的威望。 可此时殿中群臣却不认为自己是天子口中的“软骨头”,他们是根据切实情况而提出眼下最有利于维护社稷安稳的办法。 “臣敢以性命担保,仆固怀恩尚未造反。” 崔祐甫率先出列,表现出他是个硬骨头,直接顶撞道:“近日京师传言仆固怀恩杀了杜誊,此必为有心人造谣,陛下不可听信谣言,怒而兴兵。” 其实他很清楚,薛白并非是为了替杜五郎报仇才对仆固怀恩态度强硬。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提醒薛白,臣民并不支持朝廷打这一战。 只需要给一个官职就能摆平的事,却非要打仗,这在众人眼里就是小题大作的、是不划算的。若这么做了,悠悠众口只会说皇帝是因挚友之死才怒而兴兵。 总之,崔祐甫一开始,就想从道义上否决这场战争。 但薛白并不陷入与他的争论,反而道:“朕也认为仆固怀恩还未反,朕更认为他不敢反。正因如此,朔方留后之职不能给,该查办的问题绝不容姑息。” 几个重臣们面面相觑,甚至一向不对付的崔祐甫、元载还相互看了一眼。 “陛下,可若是……万一逼反了仆固怀恩。”元载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便做好讨伐他的准备。”薛白斩钉截铁道,“敢打、能打,才能够不打,诸卿很难明白吗?” 这些话原本不该由他来与群臣对质,成熟的帝王都会扶植起几方势力,看着他们打擂台,而自己只当裁判。 但薛白登基不久,且认为这件事干系重大、影响深远,不能从一开始就纵容藩镇,所以等不到朝堂上派系林立的时候再来处理。 他在乎此事,因为在乎所以着急,于是亲自上阵了。 能站在殿内的都是聪明人,一切利害关系都懂,不需要薛白给他们讲道理。但立场不同,万一真的逼反了仆固怀恩,谁来扛? 天子是不会承担责任的,最多就是下一份罪己诏,可官员们却要面对被问责、被罢黜、被降罪的风险。 若开战了,苦巴巴做事的还是他们这些人。 “陛下。”崔祐甫加重了语气,道:“臣以为眼下之局面正是朝廷不敢打、不能打。” “那你告诉朕,为何不敢?” “天下太平不过一年,民心在‘不战’,钱粮则‘不济’,仆固怀恩之罪亦‘不至于’,这一仗不该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